7月28日,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戴永红教授应中国外文局邀请参加“近者悦,远者来”——2022悦来城市国际传播论坛。本论坛由中国外文局支持,重庆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市政府外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外文局翻译院、重庆市江北区委、区政府共同主办。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城市与国际传播”,旨在搭建平台,聚集学界业界人士、城市管理者等,共商城市国际传播,推动交流合作,共建城市发展共同体。中国外文局局长、中国翻译协会会长杜占元,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姜辉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于涛出席论坛。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鲁广锦,重庆市江北区委书记滕宏伟,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董洪川作大会演讲。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暨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深圳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和西南科技大学等近40位智库专家、知名学者,围绕“城市即国际传播主体:政府·民间·KOL”“城市即国际传播客体:社区·地理·人文”“城市即国际传播载体:媒介·符号·故事”“中国翻译名家江北嘴对话:翻译助力城市国际传播”等主题在四个分论坛发言。四场分论坛分别由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学院、重庆市外事翻译中心承办。
戴永红院长参加“城市即国际传播主体:政府·民间·KOL”分论坛并作了“国际传播赋能格局建设-以斯里兰卡深圳中资企业为例”的发言,主要谈了四个观点:
第一是国际传播的顶层设计转向,要求培养更多国际复合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5.31讲话都可针对一个相关的学科知识。比如国际传播影响力涉及影响力研究,就是要关注国际传播整体影响力提升。中国形象亲和力涉及形象研究。中国文化的感召力涉及文化研究和人类学研究,要从文化的角度,中国国学或传统文化也是可以赋能的。中国话语说服力涉及传播效果研究和话语分析,即怎么样把话讲好。国际舆论的引导涉及舆论研究,涉及有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安全的内容。根据总书记的讲话,它既有话语叙事的机制维度,又有理论和实践的维度,从理论到实践,实践再到理论,还有思想精神,要从文化的维度,光有技巧还不行,还要有内容观点。因此,从外语学科人才参与国际传播来看,要求我们培养更多“语通中外、读懂世界”的外国语+区域国别+国际传播+国际经贸+国际组织等的国际复合型人才。
第二是海外中资企业的发展与传播。首先是疫情对中国企业海外形象建设带来了较大冲击。随着疫情在全球扩散,一些外媒把个别中国企业产品的质量问题、标准问题和技术问题“政治化”炒作,质疑中国捐赠防疫物资的质量,甚至抹黑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2020年3月下旬,包括“德国之声”、西班牙《国家报》在内的一些欧洲媒体炒作中国出口到欧洲国家的防疫物资不合格。但中国企业一方面积极复工复产,使海外项目稳定、有序运营,努力维护全球生产链和供应链的稳定;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以驻外项目为依托,同东道国合作方有效沟通、分享疫情防控经验,在做好建设项目防疫的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的“中国方案”。除了经验分享外,中国企业还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其次就是我们基础产业的技术流动的方向也在发生变化。 危机将从根本上重塑全球经济和商业惯例。国家间的人员交往和物流运输受到限制,企业生产的供应链受到冲击,但与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投资相比,技术密集型投资遭受疫情的负面冲击较小。更为重要的是,信息技术的运用,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疫情时期各国势必会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资。最后是合作模式的本地化倾向。即将从根本上重塑全球经济和商业惯例。西方国家和中国之间的投资可能会受到更多的政治和经济限制,但这种情况将鼓励合资企业成为国际投资的工具。在经济复苏期间,合资企业活动往往会是最为活跃的主体。利用当地的技术诀窍、资本、商业关系与中资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需要努力了解当地文化。
第三是斯里兰卡深圳企业的国际传播。首先,斯里兰卡地缘价值很重要。斯里兰卡,原名“锡兰”,意为“光明富饶的乐土”,我国古代《梁书》称其狮子国,《大唐西域记》叫其僧伽罗,斯里兰卡为多民族国家,其中僧伽罗族占74.9%,泰米尔族占15.4%。居民70.2%信奉佛教,12.6%信奉印度教,9.7%信奉伊斯兰教。从欧洲航海时代开始,西方国家便一直对斯里兰卡进行殖民,前后分别有葡萄牙、荷兰、英国对其进行殖民侵略。斯里兰卡于1948年2月4日正式宣布独立。作为印度洋门户的战略地位。进入21世纪后,印度洋在全球地缘战略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斯里兰卡地处印度洋的核心区域,扼印度洋的战略要道,是由太平洋西进印度洋的战略前沿和门户,因而也是大国角逐印度洋的关键。其次是精准传播基础很牢即斯里兰卡与中国的双边合作很多。外国企业在斯里兰卡投资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基础设施、房地产、服务业、纺织服装、电子、化工、食品、橡胶、木材、金属制品、皮革等。据斯投资局数据显示,2019年,斯里兰卡吸引外资总额为7.6亿美元,排名前五位的外资来源地分别为印度、新加坡、加拿大、中国香港、中国。截至2019年底,斯里兰卡吸收外资存量为130.6亿美元,对斯里兰卡投资存量前五位的国家是中国、印度、荷兰、新加坡、马来西亚,金额分别为21.8亿美元、16.9亿美元、15.9亿美元,11.3亿美元,10.8亿美元。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9年中国对斯里兰卡直接投资流量0.9亿美元。截至2019年底,中国对斯里兰卡直接投资存量5.5亿美元。近年来,中资企业对斯里兰卡投资取得跨越式发展,多个大型投资项目签约。中国在斯里兰卡投资项目招商局集团投资的汉班托塔港、科伦坡港南集装箱码头、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的科伦坡港口城、中航国际(香港)集团公司投资的科伦坡三区公寓等项目。中国民营企业赴斯里兰卡投资发展迅速,涉及酒店、旅游、农产品加工、渔业、家具制造、纺织、饲料、生物质发电、自行车、仓储物流等多个领域。最后是中国经验传播即斯里兰卡的深圳模式。斯里兰卡政府计划将其打造为斯里兰卡商业和金融特区,将拥有独立的金融、司法体系和机构来确保这一商业中心的良性运作,为全球提供国际性商业、金融交易平台和服务,以填补新加坡和迪拜之间南亚金融中心的空缺。更重要的是,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斯里兰卡正力争以该项目为契机,再次成为南亚经济中心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印度洋海域的枢纽。作为“港口城”的样板,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再引进全球先进的现代服务业、采用绿色低碳开发模式以及建立国际仲裁院等,成为科伦坡港口城建设的成功模版兴趣。斯里兰卡领导人表示不论是对未来科伦坡“港口城”抑或是中斯工业园,发展金融及高科技等以创新经济为主导产业的理念都极富借鉴意义。
第四是国际传播赋能格局建设。构建以关系性为主导,以国家、城市和企业为传播维度的国际传播赋能格局,是把传播过程中传播行为体的相互关系而不是5W要素放在传播规划的首要位置,是在注重传播赋能效果的同时,通过反馈机制促进传播系统的持续改良,是在基于国家、城市、企业三个维度,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构建国际传播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由面到网的传播赋能网络。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以企业走出去带动城市互动和国家形象的多维塑造,以国际传播赋能格局建设促进深圳中资企业突围疫情下的贸易困局,以上下联动、软硬兼得的传播艺术和传播效能促进中国综合国际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传播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和实践者转变国际传播自上而下的“政府先行,民间随后”传统思路,构建“上下互通、全域沟通”国际传播新路径,完成从赋能到赋权再到赋利的结构性转变。国际传播是一个大循环,这不仅需要中央及地方政府有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视野,及时准确地整合传播资源,凝练传播价值、打通传播渠道、下沉传播内容、融合传播主体,还需要社会企业主动发挥自身优势,承担国际传播的主体责任、积极推动民心相通的双边落地。
构建基于国家、城市、企业的国际传播赋能结构十分重要。首先,“以舆论为先导,争取传播环境良性循环”是国际传播赋能中资企业走出去,提升国际传播实践能力的前提基础。其次,“发挥企业自主性,参与全球合作实践”是国际传播赋利企业走出去,塑造城市形象的深圳优势。最后,“政府护航企业落地,提升国际话语影响力” 是国际传播赋权国家话语,推动中资企业走出去,塑造深圳城市形象的顶层引导和有力保障。
戴永红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