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晚,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思政第一课”在粤海校区汇文楼1200会议室举行。外国语学院院长、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戴永红教授为各年级研究生代表授课,主题为“外语学科创新转型与科研素质的培养”。
讲座主要分为四大部分:首先通过介绍两大时代背景以阐明外语学科创新转型的必要性,然后讲述深圳以及深圳大学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区位优势与政策条件,再者阐述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如何赋能中国海外利益发展与安全,最后讨论如何为此储能,如何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讲座第一部分,戴永红教授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大局势入手,通过简述中国外语名校的起源背景,将外语学科的历史使命娓娓道来。随着时代推移、国家发展,大时代对于外语人才的要求也在变化。不变的是始终要从宏观上把握“两个大局”,坚定“四个自信”,最终把讲好中国故事作为外语人的追求和使命。面对外语人才发展时代的新挑战,外语学院人才培养方向也应顺势而变。由此,戴永红介绍了一个学科发展新形势,即区域国别学与国际传播学的学科交叉,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向同学们阐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于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讲座第二部分讲述了深圳以及深圳大学里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区位优势与政策条件。戴永红院长首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的讲话内容,突出介绍了其中的“五个力”,即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以及国际舆论引导力。要构建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关键在人才,这就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机制的制定提出了要求。然后,戴永红提到了粤港澳大湾区相较于其余三个世界湾区的区位优势,简述了大湾区五大战略区位,进而述明深圳以及大湾区向国际复合型创新人才高地发展的明显有利条件。戴永红表示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将遵循“产学研训用”的循环模式,即以产带学,以学促研,以研促训,以训为用;人才培养还将遵循“3+”模式,即“外国语+”,“区域国别+”,“国家传播+”。他多次叮嘱同学们要广泛学习其他专业,持续提升知识储备,拔高对未来自己的培养标准,拓宽就业思路,不要仅仅满足于外语学习中语言能力的提升,还要在外语学习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同时也表示外语学科要不断创新转型,为国家带来更具价值的外语赋能。
讲座第三部分阐述了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如何赋能中国海外利益发展与安全。在介绍维护和拓展海外利益已经成为我国重大战略议题的大背景后,戴永红院长讲解了中国海外利益发展的特征。横向来说,中国海外利益领域扩大,从单一的国家安全问题扩散至外交、经贸、公民保护等问题;纵向来说,中国海外利益主体多元,从政府的单一主体拓展到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的多元模式。然后,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角度分述了中国海外利益,讲解了中国海外政治利益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展示了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类型与内容,阐述了中国海外文化利益的发展与安全。
讲座第四部分讨论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首先,戴永红教授向同学们说明了参与科研的价值意义以及多种收获。然后基于自身经验,他给同学们分享了如何做科研,并总结成为三条科研原则:一是坚持“精选-精译-精编”,特别要注意高度提炼总结;二是坚持“四化”目标,即“流水账系统化-知识点精细化-大事件成品化-影响力扩大化”,要进行高附加值的深度加工;三是坚持“一个国家+一个问题”导向,以国家为依托,一定时间内聚焦在一个具体的、显著的问题上。
讲座接近尾声,院长戴永红向同学们解释了“学者三阶段”,分别为吸收、生产和输出,进而强调“学无止境”,嘱咐同学们要保持终身学习。最后,戴永红还强调了思政课的重要性与严肃性,全体同学们应端正态度,积极参会,认真聆听,仔细体悟。
(供稿:莫丽莎)
一审:崔洁
二审:李慧敏
三审:邱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