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Lecture
(供稿:彭吉如、李珍玲)
2023年6月16日上午10点至12点,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邀请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文系曹莉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线上讲座《现代中国英文研究的谱系》(The Genealogy of English Studies in Modern China)。曹莉教授梳理了英文研究在中国的历史进程,向我们分享了她对于英文研究与中外发展之间关系的想法,使我们深受启发,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场知识满满的讲座!
讲座流程:
讲座主持人Péter Hajdu教授首先向我们介绍Neohelicon这本期刊和我们的主讲人曹莉教授。
介绍环节结束后,曹莉教授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和我们分享她关于现代中国英文研究的见解:外国文学与英美文学研究在中国的接受和兴起阶段(1862-1949)、英美文学研究的重新出发和停滞(1950-1977)、改革开放以来英美文学研究的复苏与发展(1978至今)。
讲座问答环节,Péter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评议和提问。
介绍环节
讲座主持人Péter Hajdu教授简单介绍了Neohelicon期刊的发展历程和研究领域,随后向我们介绍了主讲人曹莉教授以及她的系列著作。曹莉教授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文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国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英语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第八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著作和编著有:《史碧娃克》《永远的乌托邦》《大学理念与人文精神》《文明的冲突与梦想》《艺术人文》《文学艺术的瞬间与永恒》《新旅程》《剑桥批评:中国与世界》等。最后Péter Hajdu教授还简要介绍了Neohelicon期刊中与中国英文研究历史相关的成果。
讲座环节
首先,曹莉教授讲述了中国英文研究的萌芽时期。1862年建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清政府兴办的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同时也标志着官方外语教学制度化的开始。曹莉教授讲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中西方知名学者思想文化交流活动对此时期英文研究的推动作用,并提到,由于历史的局限和战争、冲突等内外因素,这一时期(即1949年之前)的英文研究主要表现为对经典文学和通俗文学的介绍和翻译,尚未形成系统的学术研究和建立起一个严谨的学科体系。
其次,曹莉教授指出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中国英文研究的第二阶段。此时,受冷战意识形态影响,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成为思想指南,英美文学研究则被置于边缘地位,尽管在1956之前有短暂的繁荣趋势,但此时的英美文学研究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左右。到了1966年,英文研究进程陷入停滞状态。
接着,曹莉教授分享了她对英文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繁荣发展的见解,讲述了1980年代盛行学习西方文化的趋势和其对现代中国作家以及人民群众文化活动产生的深远影响。她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学术界也产生了一种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意识和跨文化交流意识,英文研究的学者们正在探索新时代创新人文学科和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最后,曹莉教授分享了跨学科合作和国际关系可持续发展对于英语学科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启示。
总结
曹莉教授从英美文学角度切入,首先讲述了英美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和兴起。曹莉教授援引各类杂志和文章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英文研究是如何进入中国、怎样逐渐被国人接受以及如何掀起一场场文化热潮。曹教授表示建立新学科体系,尤其是建立涵盖英文研究在内的外国研究体系还有很长的一段道路,创新人文学科并非易事,我们在这一方向上还需要继续深入钻研,锐意创新。
通过曹莉教授的讲座,我们对现代中国英文研究有了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启发我们从历史的、跨学科、创新的角度来看待现代中国英文研究,保持谦虚的姿态,多角度分析、多面向挖掘创新和跨学科的可能性。
提问环节
曹莉教授:中国英文研究对中国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影响存在共性,英文研究对社会的作用往往与我们如何评估和审视中国与西方的关系联系在一起,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曹莉教授:英美文学史方面的著作都是由许多具有影响力的英文研究学者撰写,例如王守仁教授的《新编美国文学史》、王佐良教授的《英国文学史》以及许多其他的批评理论著作。在1980年代还有一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两位研究者基于他们的研究共同出版的美国文学著作,是我们那个年代的英语专业学生的必读教材和权威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