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4日下午,应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邀请,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学院院长杨令飞教授来我校做《安妮•埃尔诺文本的后现代叙述策略》的主题讲座。杨教授30年前就与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书信往来,作为国内最早研究埃尔诺的学者,当日他给深大法语系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奇妙的视听盛宴,现场反响热烈,思维的碰撞引燃学生对文学讨论的烈焰。
2023年4月4日下午杨令飞教授来我校外国语学院开展讲座
外国语学院法语系翁冰莹教授主持会议
讲座主持人翁冰莹教授首先向参会师生介绍了主讲人杨令飞教授。他是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学院院长、教授;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理事;武汉大学法语系文学文士;法国波尔多大学比较文学博士;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法国文化方向),曾赴法国巴黎大学、巴黎工商学院、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任高级访问学者,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境外学术刊物发表法国文学及西方文化方面的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出版编著、译著10部,是法语界学术造诣深厚、非常知名的专家学者。
01讲座开幕
“我来过深圳无数次,但深圳大学是第一次来,感到非常荣幸!”杨教授笑着说。此话一出,立刻拉近了与参会师生的距离,听众用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他的欢迎。
本次讲座开始之际,杨教授讲述了其与安妮•埃尔诺相识的际遇:他在法国波尔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导师向他推荐了同校的学姐、作家安妮•埃尔诺作为研究对象。
1993年4月两人第一次通信,杨教授说:“当时安妮•埃尔诺听到我要研究她非常高兴,在给我的信开头写道 je suis touchée(我很感动)……,她说这是第一次有人说要研究她。”在杨教授生动的讲述中,一个温柔坚韧的安妮•埃尔诺的形象树立了起来。
此次通信之后,杨教授一直与埃尔诺保持着友好关系,来来往往互相写了10多封信,得以了解埃尔诺本人,进而出了一些与该作家相关的研究成果。随后,杨教授从后现代视角切入,分析了埃尔诺文本的三大特点。
02三大特点
01
第一,安妮•埃尔诺创作了一种“无人称叙事”的样式,不断追求一种新的文学机制。她本人曾说过:“我所有的作品都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蓝本,其中都有我对这个社会的和世界的深切体验,因此可以说是真实的。”
她所写故事是真实的,并且她从开始文学创作时就没有局限于传统。安妮•埃尔诺强调她的作品不是小说,不是传记,而是文学、社会学和历史的混合。这样一个真实和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混合型新文体,里面有自传、小说、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成分。
杨教授为了让听众更好的理解这样的一种“混合”,援引法国学者菲力浦•勒热纳1975年出版的《自传契约》里对自传文学的解释进行比较,说明埃尔诺的作品区别于传统的自传文体,她通过生活的事实来找到人生的真谛,而不是记录、重复事实,“埃尔诺作品里的自传成分和萨特、卢梭的自传不一样,比如后两者都写了童年,但是她认为童年无足轻重,所有作品忽略童年——这一传统自传的经典要素”。
埃尔诺在一次访谈中谈到《悠悠岁月》的样式:“我特别想创作一种融合,我使用on\nous\elle来作为一种无人称的结合形式,因此不会特别给人带来一种亲近感,而是讲述周遭世界的一种方式。” 总之,埃尔诺的“无人称叙事”反映了时代的真实印迹。
02
第二是安妮•埃尔诺的“中性写作法”。她的叙事语言平实,不掺杂作者本人的情感,结合“无人称叙事”的样式,更加体现了她作品“非理性”的特点。
“她超越了理性主义,和雨果的《悲惨世界》第五卷繁复的描写形成对比”,杨教授以埃尔诺的《位置》中片段描写为例,质朴的风格让人感觉作者站在旁观者视角,冷漠理智。实际上,这与罗兰•巴特 “中性写作”(écriture neutre)的概念一脉相承。“中性写作法”从头至尾贯穿了埃尔诺《悠悠岁月》一书。文本里的所有事件和人物皆以一种纯客观的态度加以反映,而鲜见作者本人的情感流露和思想阐发。
这种规避以情动人,看似没有创作出有血有肉之灵魂的平白写法,杨教授认为并不枯燥,读起来也别有一番滋味,而且留给读者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03
第三是安妮•埃尔诺写作的碎片式拼贴。拼贴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特点,也是埃尔诺文本惯用的手法,杨教授介绍道。“在她所有的作品里,都以旁观者的角度,将一个个碎片拼在一块,这样描写人生百态。”
在他看来埃尔诺选取的回忆碎片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悠悠岁月》选取了对现当代法国影响极大的事件,埃尔诺时常从旁观者的角度,将碎片加以拼贴,描绘人间百态,寄托自己的情怀与哲思。文本伊始,作者就凭借旧照片引发的碎片式印象和感觉,在自己回忆的同时促使他人回忆,重现了一代法国人的集体记忆,描写出法国人在后现代时期对自身和社会的怀疑,及对自由主义的期待。
碎片的拼贴形象地勾画出从左拉到杜拉斯再到安妮•埃尔诺,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现象,埃尔诺的作品明显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特点。杨教授认为埃尔诺的叙事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创作追求,更为重要的是,其是时代、社会变迁催生的产物。
杨教授精彩的讲解引发了听众别样的思考,在讲座尾声许多同学积极举手提问,杨教授一一耐心解答。
03
问答环节
翁冰莹教授提问:“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法国的文学家始终不断追求小说的新样态,埃尔诺创造出来的新型文学样式不是传记,也不是小说,而是融合了文学、历史、社会学的作品,那么事到如今,文学作品、传记、自传、社会历史纪实,它们之间的差异在哪里?边界又在哪里?”
杨令飞教授回答:“传统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到二十世纪的法国,小说分两条线走。一条是传统的路线,比如罗曼•罗兰,这是很多作家选择的路线。还有一条是所谓的先锋小说。新小说派作品已经不太像小说了,但它还是有小说的要素,有比较模糊的人物、情节和环境。到了二十一世纪,就更难说清楚小说的边界在哪里,所以当我在谈到安妮•埃尔诺创作的时候,用的是texte或者 œuvre,而没有用“小说“一词。前几年,法国美学学会会长读了我的研究专著后了解了安妮•埃尔诺,并评价她是一位多元化、多样化的作家,她的作品篇幅虽短,却包罗万象,模糊了文学样式的边界,为文学创新做出了很大贡献。”
翁冰莹教授总结:“这是超越小说的一种新的文学形态,颠覆了我们对传统小说的认知,由此也可以看到法兰西民族极具创新精神的一面。”
安妮•埃尔诺年轻时照片
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讲座过程中,同学们因杨教授声情并茂的讲授而受益匪浅,拓宽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在一派和乐的气氛和热烈的掌声中,翁冰莹教授宣布本次讲座圆满结束。此次讲座也是为庆祝深圳大学建校40周年而举办的讲座之一,为深圳大学带来了一股清新宜人的法国文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