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7日上午,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有幸邀请到武汉大学罗国祥教授莅临我院指导,为我们带来《对世界语言文学生态学的几点思考》主题讲座,给外院师生以一场语言文学生态学的知识盛宴。
讲座主持人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翁冰莹教授首先为我们介绍了主讲人罗国祥教授。罗教授是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法语语言文学本硕博课程教学、法国社会文化问题研究。先后两次荣获武汉大学优秀教师奖,斩获湖北省社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两项,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优秀科研奖多项。多次受法国教育部、法国拉洛舍尔大学、波尔多第三大学和里昂第三大学邀请,为其汉学系、哲学系和地理历史系硕士生和博士生讲授“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学”“中国图腾与文化”“中国人的文化身份”等课程。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杂志上发表《当代法国小说管窥》《美即超越-发生学结构主义美学》《莎特本体论美学浅探》等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理论和文学译著、学术专著、中法双语编著共21部。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课程开发)《欧洲城市人文环境政策与规划课程》项目、教育部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基金、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基金项目5项。
接着,罗国祥教授开始了本次讲座。他开篇就运用各种例子生动阐释了“文学是什么”的问题。他提出:文学是美的文字学。罗教授在讲述中以法语和汉语为例,站在欧洲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语言的形成、兴衰与世界文明生态变迁的联系。他指出,法语从混乱的生态状态演变成纯粹的法兰西民族的语言,从罗曼语变成法语,再从古法语到现代法语,这是法语生态演变的过程。从高卢人对抗凯撒大帝到法国人在罗马统治下学习拉丁语,从古法语的形成到法兰西学士院的成立——开展保持法语纯洁性的“护法运动”。罗教授始终将历史文化与语言发展相结合,用引人入胜的史诗般壮阔的法国历史,将听众带入法语生态演变的情境中去。同时罗教授还提出:文学是人学。文学记载人学,文学可以记载人类任何一种活动,包罗万象。人学讲什么,文学就讲什么。
其次,罗教授讲述了世界文学叙事载体与人文生态的变迁,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世界文学的萌芽阶段:人类先是把精神文化寄托在神、甚至自然景物的身上。后来又寄托在上帝、穆罕默德、释迦牟尼等权威信仰身上。古老的文学多是神谕,人们把精神寄托在众神的话语中,达到安抚人心的作用。第二,世界文学的生长和成熟阶段: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成熟。以法语为例,对法语的纯化运动启发了人们的理性与思辨性,推动人们正确地感知世界,而在后来这种严谨发展出现代意义上的哲学思想——与古代哲学为论证上帝存在的合理性不同,现代哲学强调的正是“我思故我在”的良知。除此之外,罗教授还结合丰富的历史事件,分析了这种理性思想与当时的宗教、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第三,世界文学的变异阶段:在传播媒介变得多样的背景下,罗教授提到,科技生态其实与文化意识观念息息相关;并特别讲述了自己对于人和机器之间的生态问题的反思,结合当下人工智能的热点话题,从科技伦理问题的角度展开了论述。
再次,罗教授做了全面深刻的世界文学生态史简述。从南欧古希腊神话与罗马史诗文学,到北欧的凯尔特神话,这是以不同语言作为媒介、培养出的基于不同文化基因、生长出的不同文化果实;他谈北美洲的语言文学基因,提到了美洲哲学崇尚丛林法则的基本逻辑;谈南美洲与非洲文学,则提到了殖民文化的影响与本土语言文化的回归。同时罗教授还提到了佛教中“小乘”与“大乘”思想以及后现代宗教思想,反思了这些思想对于人类自身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最后,罗教授着眼于世界文学与文学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放眼于中国文学的未来,提出文字是一种资源、一种资本,对强势的外来文学文字资本的利用,或许是中国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一种可能途径。
在提问环节,不少老师与同学都积极地向罗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罗教授对“后现代主义思想与道家思想的比较”与“翻译学与生态环境和文化的相互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回答,更加深刻地揭示了文字文学与环境、政治、思想文化等社会生态因素的密切相关性。最后,翁冰莹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精彩的点评和总结:罗国祥教授以其丰富扎实的文学文化研究功底、鞭辟入里的分析思考,向我们全面地阐释了世界语言文学生态学的源起、发展与未来,并对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可能的方向,这也体现了罗教授作为学者的责任担当。这场内容充实的学术讲座极大地拓宽了在场师生们的认知视野,使大家受益匪浅。
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