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5日,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邀请到国内外知名汉学家、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柯雷(Maghiel van Crevel)莅临指导,为我们带来《诗歌与社会底层:我们在找寻什么?》的学术讲座,吸引众多师生前来参与。
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林家钊主持,首先为大家介绍了柯雷教授。柯雷教授是汉学家、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于1996年获荷兰莱顿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1996~1999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当中国语言文学讲师,接着在莱顿大学任中国语言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其门下有多位来自欧洲、北美、东亚的博士生。柯雷教授曾分别在北京大学(2002~2003)、北京师范大学(2007、2016~017)做长期访问学者,在中国多座大学做过讲座。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当代诗歌和文化社会学、文化翻译等问题。主要成果有:对多位中国诗人进行译介的文章和书(包括荷兰语、英语)、《荷兰现代诗选》(1988)、Language Shattered: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 and Duoduo (1996)、Chinese Poetry in Times of Mind、Mayhem and Money (2008)等,还有以英语、荷兰语、中文发表的论文若干,分别刊登或被收于学术期刊、文学刊物、报纸、论文集、工具书。
接着柯雷教授在一片热烈掌声中开始了此次讲座。他开篇以小海的一首诗《债》为例,从诗人创作背景出发,探讨打工诗歌(Battler Poetry)的定义,底层务工人员远离家乡来到大城市寻求生存发展的机会,他们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苦难生活和朝不保夕的悲凉底色,表明了弱势群体在社会经济上的不安全感。
其次,柯雷教授表明自己对打工诗歌的浓厚兴趣,认为其中交叉融合了一定的审美经验和社会经验,且打工人诗歌的读者群体是庞大的,包括文化官员、学者、中产阶级媒体消费者、创作者同伴等。因此,打工诗歌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不容忽视的。柯雷教授也向大家分享了自己正在撰写一本题为China’s Battler Poetry: Writing Like There’s No Tomorrow的图书,该书将深入剖析小海、郑小琼以及许立志等人的诗歌作品,探讨打工诗歌的现实意义。
最后,关于研究打工诗歌的方法论,柯雷教授在释义和解读两个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本体论的视角,不仅将打工诗歌视为文献或文化遗物,更是一种诗意的声音,是人类表达自我的方式。
讲座结束之际,主持人林家钊对此次讲座进行总结,对柯雷教授的精彩发言表示感谢,也对柯雷教授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和持之以恒的田野调查表示高度敬佩。问答环节中,现场师生们同柯雷教授就打工诗歌进行了深入交流。面对师生们的问题,柯雷教授进行了耐心的解答,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