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日上午,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邀请清华大学曹莉教授,为师生带来一场题为“文学批评的功能与未来:从阿诺德到赛义德”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Péter Hajdu特聘教授主持。
曹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八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国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英语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研究领域:英美文学与批评理论、比较文学、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剑桥批评传统及其在中国的影响与意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华兹华斯全集翻译与注疏”子项目"华兹华斯论文-散文全集校勘和翻译”、北京市教育改革重点项目“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的文化素质教育研究”等。获“优秀素质教育推动者”荣誉称号。发表和出版《史碧娃克》《永远的乌托邦》《大学理念与人文精神》《文明的冲突与梦想》《艺术人文》《文学艺术的瞬间与永恒》《新旅行》《游走于文明之间》《永不终结的契合:王佐良纪念文集》《剑桥批评:中国与世界》等论文、专著、编著、译著、教材、书评、访谈等近百篇(部)。
曹莉首先向大家提出“何为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何为?”这一重要问题,随后从现代文学批评起源谈起,指出其源于英国公共空间如俱乐部、咖啡馆、报刊杂志等,经历了18世纪理性主义、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以及20世纪以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文化洗礼,并与文学理论、文学史组成文学研究的三个部分。
接着,曹莉为大家详细介绍了阿诺德、艾略特、利维斯、弗莱等功能派文学批评者的不同观点,这些现代自由人文主义者试图通过文学批评建立关于文学、文化和生活标准的主张和追求。19世纪的阿诺德提出文学批评的三个功能(原则):Disinterestedness(超然无执),Historical judgement(历史判断), Evangelism (crusading) on behalf culture(传播文化福音);20世纪的艾略特则认为文学批评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趣味,且批评的目的在于建立一套标准来确立文学艺术经典;利维斯则强调“心智训练”与“文化传承”;弗莱的批评观点与阿诺德存在相似之处,同时他也强调文学批评对于作家与群众间的沟通作用。
而阿希克洛夫特、赛义德等当代多元文化主义和后殖民批评家则在与前人对话乃至对抗基础上,提出文学批评应该有更大的意识形态问题意识和社会现实关切。阿希克洛夫特强调文学批评的多元性,认为“批评必须把文本视为一种认识世界的行为”;赛义德在《批评的未来》(The Future of Criticism)中提出了“世俗批评”(secular criticism)的观念和主张,对功能派学者过于关注文本形式的做法进行了批判,认为其做法可能将导致文本被理想化、本质化。
随后,曹莉总结了两种意义上的批评的未来:一是内倾型的,在这种批评中,某些问题被提出来,然后由批评家去解决,目的是在未来达到某一系列目标;二是社会性和语境性的,需要知识分子广泛参与现实世界中的重大问题。最后,曹莉指出,上述批评家在立场、方法和目标上的对话与张力构成了关于文学批评的功能与愿景的再思考。她认为,文学研究者和文学批评家要具有问题意识,要重视文本阅读和理论相结合的重要性,勇于承担起公共责任,通过发文章和参与公共讨论来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并思考文学的审美研究和社会批判功能如何有机结合,社会历史研究和批判性审美、中国诗学和西方文论如何互相借鉴,并产生世界性影响。
交流互动环节,大家就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审美性以及社会性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此次讲座为与会师生带来了一场文学批评知识的学术盛宴,大家对文学批评有了更多领悟和思考,对外语学科的认识及其发展前景也有了更多的信心,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至此,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