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概况
教师风采
科研工作
招生入学
国际交流
教辅资源
学生事务
党的生活
深圳大学主页
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
校友会
  • 深圳大学主页
  • 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
  • 校友会
  • 自学考试
  • English
English
English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系部简介
    • 现任领导
    • 行政机构
    • 学院新闻
  • 教师风采
    • 英语系
    • 日语系
    • 大学英语部
    • 法语专业
    • 西班牙语专业
    • 德语专业
    • 行政办公室
    • 实验中心
    • 博士后和专职研究员
  • 科研工作
    • 学术委员会
    • 研究机构中心
    • 国际期刊
    • 科研活动
    • 杰出教研团队
    • 科研荟萃
  • 招生入学
    • 本科生
    • 研究生
    • 留学生
  • 国际交流
    • 联合培养项目
    • 国际交流活动
  • 教辅资源
    • 图书室
    • 外语教学实验中心
    • 语言测试与评估中心
    • 同声传译实验室
    • 听说语言室
    • 3D虚拟录播实验室
  • 学生事务
    • 教务通知
    • 学工办
    • 团委学生会
    • 本科生园地
    • 研究生园地
    • 就业与实习
    • 表格下载
  • 党的生活
    • 党的建设
    • 支部生活

导航

  • 学院概况
    • > 学院简介
    • > 系部简介
    • > 现任领导
    • > 行政机构
    • > 学院新闻
  • 教师风采
    • > 英语系
    • > 日语系
    • > 大学英语部
    • > 法语专业
    • > 西班牙语专业
    • > 德语专业
    • > 行政办公室
    • > 实验中心
    • > 博士后和专职研究员
  • 科研工作
    • > 学术委员会
    • > 研究机构中心
    • > 国际期刊
    • > 科研活动
    • > 杰出教研团队
    • > 科研荟萃
  • 招生入学
    • > 本科生
    • > 研究生
    • > 留学生
  • 国际交流
    • > 联合培养项目
    • > 国际交流活动
  • 教辅资源
    • > 图书室
    • > 外语教学实验中心
    • > 语言测试与评估中心
    • > 同声传译实验室
    • > 听说语言室
    • > 3D虚拟录播实验室
  • 学生事务
    • > 教务通知
    • > 学工办
    • > 团委学生会
    • > 本科生园地
    • > 研究生园地
    • > 就业与实习
    • > 表格下载
  • 党的生活
    • > 党的建设
    • > 支部生活

科研工作

  • 学术委员会
  • 研究机构中心
  • 国际期刊
  • 科研活动
  • 杰出教研团队
  • 科研荟萃

科研活动

  • 学术委员会
  • 研究机构中心
  • 国际期刊
  • 科研活动
  • 杰出教研团队
  • 科研荟萃
>主页 >科研工作 >科研活动 >

科研活动

讲座回顾 | 迫害文本:从《红与黑》到《局外人》
发表于:2025-09-28 23:06    作者:

2025年5月23日上午,“20世纪以降法国文学中的记忆诗学研究”课题组系列讲座在汇文楼H1-101教室举行,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冯寿农教授受邀作题为《迫害文本:从<红与黑>到<局外人>》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吸引了来自西方语言文学系的师生参加,现场学术氛围浓厚。本次活动由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翁冰莹教授主持。

冯寿农,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厦门大学亚欧语系主任、外文学院副院长;2012年,获聘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特聘教授,发表7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3部专著,编写约20余部词典、译著,主持10多个国家、省市、欧盟的研究课题。2019年,其专著《法国文学批评史》填补国内学术空白,翌年荣获福建省第14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在中法建交 60周年之际,荣获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国学术棕榈骑士勋章。

讲座中,冯寿农深入解读了法国哲学家勒内·基拉尔(René Girard)的“摹仿论”思想。基拉尔揭示人类欲望源于对他人的模仿,这种模仿易引发冲突与暴力。为化解矛盾,社会常通过“替罪羊”机制——将暴力转嫁于无辜个体,以维持秩序。基拉尔指出,从古希腊到现代社会,“迫害行为”始终是社会建构的核心逻辑,并提出替罪羊选择的普遍模式,强调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历史与文化之中。

冯寿农以法国文学经典《红与黑》和《局外人》为例,揭示了不同时代社会对“异类”的迫害机制。在司汤达的《红与黑》中,农民出身的于连试图突破阶级壁垒,却因挑战贵族权威而沦为替罪羊。冯寿农指出,小说通过“三角欲望”结构展现于连的悲剧:他效仿拿破仑追求权力,却因出身被指控“越界”,最终在虚伪的道德审判中被处决。这一结局不仅是个人命运的终结,更暴露了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的深层矛盾。此外,冯寿农分析《红与黑》符合迫害文本的四大定式:阶级对立的社会危机、政治化的罪行指控、身份标记的污名化,以及集体暴力对矛盾的掩盖。研究强调,文学中的迫害叙事映照现实,引发对权力、规则与人性的反思。冯寿农以加缪的《局外人》为例,揭示了现代社会对不循规者的系统性迫害。主人公默尔索因在母亲葬礼上未表现悲伤,被贴上“冷血无情”的标签;又因一起无动机杀人案,法庭以道德审判取代事实调查,最终判处其死刑。冯寿农指出,默尔索的悲剧在于他拒绝社会规则,仅凭本能生活,成为资本主义秩序下的“异类”。法庭将其冷漠视为对权威的挑战,通过道德指控完成对他的妖魔化,暴露了司法体系的荒诞本质。这一审判不仅是法律的失败,更是社会对异质者的清除仪式——默尔索的死刑并非基于罪行本身,而是社会对“不守规则者”的终极惩罚。加缪借此警示:当法律沦为情感和道德审判的工具,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被迫害的“局外人”。

冯寿农对比分析了《红与黑》的于连与《局外人》的默尔索:两人虽同为社会替罪羊,但迫害根源各异——于连受困于复辟王朝的阶级压迫,默尔索则被现代社会的规则和道德规范所绞杀。反抗方式上,于连以拿破仑式的野心积极突围,默尔索则以“局外人”姿态消极抵抗。死亡意义亦有分野:于连之死是平民挑战权贵的失败悲剧,默尔索之死则成为揭露现代司法荒诞的存在主义宣言。冯寿农在讲座总结中指出,从19世纪贵族阶层的等级压迫到现代社会的规则异化,迫害机制始终以“替罪羊”模式运作。他以《红与黑》的于连和《局外人》的默尔索为例,指出虽然两人都成为社会迫害的牺牲品,但反抗方式截然不同:于连以激情冲击阶级壁垒,默尔索则以冷漠对抗道德绑架。冯寿农进一步揭示,这种迫害机制自古希腊苏格拉底之死延续至今,成为社会秩序建构的原始逻辑。最后他强调,这些文学人物虽最终失败,却以其抗争揭示了社会暴力本质,并为我们思考如何在系统性压迫中坚守人性尊严提供了深刻启示。

互动讨论环节,在场学生围绕替罪羊机制和迫害文本等理论概念发表见解并提问,冯寿农进行了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的讲解。最后,讲座在全体参会人员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电话: 0755-26535461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3688号深圳大学粤海校区汇文楼二层
邮编:518060

    版权所有©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深圳大学汇文楼行政楼二层  联系电话:0755-26535461  邮编:518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