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概况
教师风采
科研工作
招生入学
国际交流
教辅资源
学生事务
党的生活
深圳大学主页
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
校友会
  • 深圳大学主页
  • 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
  • 校友会
  • 自学考试
  • English
English
English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系部简介
    • 现任领导
    • 行政机构
    • 学院新闻
  • 教师风采
    • 英语系
    • 日语系
    • 大学英语部
    • 法语专业
    • 西班牙语专业
    • 德语专业
    • 行政办公室
    • 实验中心
    • 博士后和专职研究员
  • 科研工作
    • 学术委员会
    • 研究机构中心
    • 国际期刊
    • 科研活动
    • 杰出教研团队
    • 科研荟萃
  • 招生入学
    • 本科生
    • 研究生
    • 留学生
  • 国际交流
    • 联合培养项目
    • 国际交流活动
  • 教辅资源
    • 图书室
    • 外语教学实验中心
    • 语言测试与评估中心
    • 同声传译实验室
    • 听说语言室
    • 3D虚拟录播实验室
  • 学生事务
    • 教务通知
    • 学工办
    • 团委学生会
    • 本科生园地
    • 研究生园地
    • 就业与实习
    • 表格下载
  • 党的生活
    • 党的建设
    • 支部生活

导航

  • 学院概况
    • > 学院简介
    • > 系部简介
    • > 现任领导
    • > 行政机构
    • > 学院新闻
  • 教师风采
    • > 英语系
    • > 日语系
    • > 大学英语部
    • > 法语专业
    • > 西班牙语专业
    • > 德语专业
    • > 行政办公室
    • > 实验中心
    • > 博士后和专职研究员
  • 科研工作
    • > 学术委员会
    • > 研究机构中心
    • > 国际期刊
    • > 科研活动
    • > 杰出教研团队
    • > 科研荟萃
  • 招生入学
    • > 本科生
    • > 研究生
    • > 留学生
  • 国际交流
    • > 联合培养项目
    • > 国际交流活动
  • 教辅资源
    • > 图书室
    • > 外语教学实验中心
    • > 语言测试与评估中心
    • > 同声传译实验室
    • > 听说语言室
    • > 3D虚拟录播实验室
  • 学生事务
    • > 教务通知
    • > 学工办
    • > 团委学生会
    • > 本科生园地
    • > 研究生园地
    • > 就业与实习
    • > 表格下载
  • 党的生活
    • > 党的建设
    • > 支部生活

科研工作

  • 学术委员会
  • 研究机构中心
  • 国际期刊
  • 科研活动
  • 杰出教研团队
  • 科研荟萃

科研活动

  • 学术委员会
  • 研究机构中心
  • 国际期刊
  • 科研活动
  • 杰出教研团队
  • 科研荟萃
>主页 >科研工作 >科研活动 >

科研活动

讲座回顾|福柯与事物秩序问题
发表于:2025-09-28 23:15    作者:

2025年6月26日下午,“20世纪以降法国文学中的记忆诗学研究”课题组系列讲座在汇文楼H5-305教室举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于奇智教授受邀做题为《福柯与事物秩序问题》的学术讲座。本次活动由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语系翁冰莹教授主持,吸引了来自中文、德语、法语、经济等多个专业的全校师生参与。

于奇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云山领军学者、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人文科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法国哲学与跨文化共融,在台北东大图书公司、中央编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著译著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法国与外国哲学杂志》(巴黎,Revue Philosophique de la France et de l’Étranger)等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讲座伊始,于奇智通过两段文学文本巧妙引入了文学中的“我”之问题。正如他所言,当我们读到文本中的“我”,它未必等同于现实中的作者之“我”,更可能是文学建构中一个特定时空的“场所”。“我”既是叙述的主体,也是情境的聚合点,承载着身体、环境、语言乃至历史的多重维度。正是在对“我”的反复书写与解构中,文学与哲学得以彼此呼应,并触及人类主观经验的边界。

于奇智从福柯最具代表性的四个分析维度切入——知识、权力、性欲、生命(savoir, pouvoir, sexualité, vie),并系统介绍了“知识考古学”(archéologie du savoir)与“谱系学”(généalogie)的理论逻辑。他指出,福柯不是在提出一套封闭的哲学体系,而是在不断提出问题:人如何成为主体?我们是如何在权力与话语的网络中被塑造、被规范、又可能脱逸?在这一点上,福柯继承了康德提出的“四个根本问题”,并据此展开了对“人如何能思考其尚未思考之物”“人如何成为生命”“人如何成为语言的主体”以及“劳动如何成为自我塑造手段”的四个延伸提问。讲座不仅仅停留在理论阐述的层面,也注重将福柯的思想融入文学阅读与写作之中。于奇智提到20世纪的两部伟大作品——《尤利西斯》和《追忆似水年华》。德里达在不同城市阅读《尤利西斯》时,他注意到书中“yes”从单数逐渐变为复数“yeses”(yes, yes, yes)。这种语言上的变化,暗喻着语言在不同语境中有着无限的延异和丰富的内涵。于奇智以福柯在《词与物》中开篇引用博尔赫斯虚构百科条目的片段为例,讲述了“鲛人”“乳猪”“疯狗”等荒诞分类背后的深刻问题:我们如何在观念中构造秩序?在分类过程中,是不是每一种秩序都潜藏着“无序”的幽灵?这些看似无序荒诞的分类,实则揭示了人类认知中“秩序”的人为构建性。他指出,在文学创作中,那些看似不合理的元素搭配,实则蕴含着对现实生活秩序的深刻反思,词与物的组合背后体现着独特的秩序思想。

于奇智指出,生命本身是有限的、不完满的,我们终将面对死亡的极限,也难免经历痛苦、失落与恐惧。而正是在这种脆弱中,人类学会了思考,也发展出一整套知识体系去理解人生、安顿存在。正如普鲁斯特在母亲去世后正式开启小说写作旅程,个体的伤痛,往往正是文学诞生的起点。我们用文字升华苦难,将私人经验转化为集体记忆,以此穿越时间,疗愈自己,也连接他人。于奇智也强调了“劳动”在人生成长中的意义。虽然它带有外在的强制性,却也是通往自我实现的必经之路。在不断的劳动中,我们弥补自身的知识缺口,为未来积蓄能量。甚至可以说,人在这个过程中,要以某种“自我消失”为代价,才能真正投入其中,从而完成对自我的重塑与超越。于奇智对语言与文学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语言掌握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长期的积淀与不断的突破。在跨语言阅读中,理解的鸿沟和文化的壁垒时常存在,这就要求我们付出更多努力,去穿越文字的表面,抵达意义的深层。以埃尔诺为例,其写作不仅推动了语言本身的更新,也挑战了传统叙事的边界。埃尔诺采用“无人称写作”,从结构上打破了纯粹自传体小说的局限,以极具洞察力的叙述方式,呈现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挣扎与反思。文学不仅是一种表达形式,更是一种想象力与叙事力的锤炼。从个人故事中,我们读到的不只是某个生命的碎片,更是整个时代的呼吸。而要真正理解这些作品,就需要我们将文学与哲学、社会学等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展开多维度的阅读与思考。讲座的最后,于奇智回到了福柯最关切的问题:人文科学的现状与未来。福柯指出,西方人文科学至今仍未在“人之本质”的追问上建立起真正成熟的体系,但这恰恰说明它的任务尚未完成,而不是使命已经结束。在今天这个科技理性高度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珍视人文科学所提供的感性维度与批判精神。正是它,引导我们向未知发问,教我们如何解构权力,反思日常,守护那些不可量化、不可压缩的人类经验。

于奇智关于福柯思想与事物秩序的讲座,不仅深入浅出地梳理了知识考古学与谱系学的理论脉络,更通过文学文本的生动阐释,展现了福柯思想对当代人文研究的深刻启示。于奇智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跨学科视野,成功地将哲学思辨与文学分析相融合,既揭示了权力话语对人类认知的建构性影响,又彰显了文学创作在挑战既定秩序、拓展思想边界中的独特价值。这场讲座不仅为听众提供了理解福柯思想的新视角,更启发我们重新思考人文科学在技术时代守护人性维度、培育批判精神的重要使命。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电话: 0755-26535461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3688号深圳大学粤海校区汇文楼二层
邮编:518060

    版权所有©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深圳大学汇文楼行政楼二层  联系电话:0755-26535461  邮编:518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