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概况
教师风采
科研工作
招生入学
国际交流
教辅资源
学生事务
党的生活
深圳大学主页
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
校友会
  • 深圳大学主页
  • 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
  • 校友会
  • 自学考试
  • English
English
English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系部简介
    • 现任领导
    • 行政机构
    • 学院新闻
  • 教师风采
    • 英语系
    • 日语系
    • 大学英语部
    • 法语专业
    • 西班牙语专业
    • 德语专业
    • 行政办公室
    • 实验中心
    • 博士后和专职研究员
  • 科研工作
    • 学术委员会
    • 研究机构中心
    • 国际期刊
    • 科研活动
    • 杰出教研团队
    • 科研荟萃
  • 招生入学
    • 本科生
    • 研究生
    • 留学生
  • 国际交流
    • 联合培养项目
    • 国际交流活动
  • 教辅资源
    • 图书室
    • 外语教学实验中心
    • 语言测试与评估中心
    • 同声传译实验室
    • 听说语言室
    • 3D虚拟录播实验室
  • 学生事务
    • 教务通知
    • 学工办
    • 团委学生会
    • 本科生园地
    • 研究生园地
    • 就业与实习
    • 表格下载
  • 党的生活
    • 党的建设
    • 支部生活

导航

  • 学院概况
    • > 学院简介
    • > 系部简介
    • > 现任领导
    • > 行政机构
    • > 学院新闻
  • 教师风采
    • > 英语系
    • > 日语系
    • > 大学英语部
    • > 法语专业
    • > 西班牙语专业
    • > 德语专业
    • > 行政办公室
    • > 实验中心
    • > 博士后和专职研究员
  • 科研工作
    • > 学术委员会
    • > 研究机构中心
    • > 国际期刊
    • > 科研活动
    • > 杰出教研团队
    • > 科研荟萃
  • 招生入学
    • > 本科生
    • > 研究生
    • > 留学生
  • 国际交流
    • > 联合培养项目
    • > 国际交流活动
  • 教辅资源
    • > 图书室
    • > 外语教学实验中心
    • > 语言测试与评估中心
    • > 同声传译实验室
    • > 听说语言室
    • > 3D虚拟录播实验室
  • 学生事务
    • > 教务通知
    • > 学工办
    • > 团委学生会
    • > 本科生园地
    • > 研究生园地
    • > 就业与实习
    • > 表格下载
  • 党的生活
    • > 党的建设
    • > 支部生活

科研工作

  • 学术委员会
  • 研究机构中心
  • 国际期刊
  • 科研活动
  • 杰出教研团队
  • 科研荟萃

科研活动

  • 学术委员会
  • 研究机构中心
  • 国际期刊
  • 科研活动
  • 杰出教研团队
  • 科研荟萃
>主页 >科研工作 >科研活动 >

科研活动

讲座回顾|德里达的解构与延异
发表于:2025-09-28 23:17    作者:

2025年6月26日下午,“20世纪以降法国文学中的记忆诗学研究”课题组系列讲座在汇文楼H5-305教室举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于奇智教授受邀作题为《德里达的解构与延异》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聚焦法国当代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及其“解构主义”思想。本次活动由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语系翁冰莹教授主持,吸引了来自经济、法语、中文等多个专业的师生参与。

于奇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云山领军学者、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人文科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法国哲学与跨文化共融,在台北东大图书公司、中央编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著译著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法国与外国哲学杂志》(巴黎,Revue Philosophique de la France et de l’Étranger)等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讲座伊始,于奇智以哲学圈一个广为流传的事件切入——罗兰·巴特在巴黎街头因车祸去世,德里达在葬礼上朗读悼词,发出“语言已死”的挽歌。这不是一种矫情的哀悼,而是一种时代气质的揭示:法国理论界的精神状态始终处在极端敏感与激进转化之间。而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悄然生长,它不再满足于提出体系或回答问题,而是回到更根本的地方:质疑语言本身的结构、质疑意义存在的可能性、质疑我们是否真的能“理解”什么。

于奇智深入解释了德里达如何以此挑战传统西方哲学中根深蒂固的“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e)——即认为“声音”天然优于“文字”“言说”更接近真理。他反其道而行,提出“文字先于语言”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对“在场”“本源”“统一意义”的彻底怀疑。德里达认为,我们习惯的思维逻辑,是建立在一整套以“本质”为核心的结构之上,而解构的目标,正是松动这套结构,让那些被压抑、被排除、被当作“边缘”的部分重新发声。于奇智指出,在德里达看来,“写作”不仅是文本生成的过程,更是意义滑动与差异生产的空间。“解构”和“延异”是法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德里达极具标志性的两个原创性概念。所谓“解构”(déconstruction)就是“不止一种语言”,由海德格尔的“拆解”“分解”或“疏通”(Destruktion)转化而来,但其含义完全变化,这得益于翻译且成为翻译史上的典范,因为它意味着原词及其意义必须得到尽量扩展,成为无止境的运动,以至诞生一个始终充满活力的思想流派。“延异”(différance)成为解构的核心,是德里达用a替补différence(差异)中的a之后而创造的新词。

于奇智指出,在德里达看来,语言不是封闭的符号系统,而是一种永不停歇的生产机制。一个词的意义,从来都不是固定的,而是由其与其他词的关系、与上下文的网络、与阅读者的视角共同生成。这种不断生成又永无终点的意义运动,使得阅读不再是“理解作者意图”的过程,而是一种不断延展、不断打开可能性的“创造性误读”。这一思想延伸到翻译与文学写作中,便打开了更为丰富的理解路径。于奇智提到,翻译并不是将一个确定的意义从一种语言“搬运”到另一种语言,而是对意义的一次重组,是一种创造性的介入。凡有不止一种语言之处,便有解构。不同语言之间的缝隙,正是思想重新流动的通道。此外,他还引用卢梭关于语言起源的思考,引出德里达对“语言即书写”传统的回溯。语言最初或许并不是逻辑的,而是诗性的、比喻性的、感官性的,因此诗歌作为语言的极致形态,是通向思想的另一种入口。

于奇智将德里达对“人文科学”的看法重新置入当代语境。他指出,德里达并不否定人文科学的价值,而是提醒我们:这个体系仍处于未完成的状态,需要不断被“解构”才能前进。在今天这个一切趋于数字化、扁平化的时代,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它唤醒我们去抵抗意义的机械生成,去尊重语言的复杂性,也去面对那些无法被归类的异质经验。

这场讲座内容缜密,思想密度极高,在场的同学们表示,不仅对德里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解构”“延异”“语言”“意义”等概念产生了新的兴趣和思考。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去中心化”的讲座,它不是为了给出答案,而是为了在我们心中种下一颗问题的种子。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电话: 0755-26535461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3688号深圳大学粤海校区汇文楼二层
邮编:518060

    版权所有©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深圳大学汇文楼行政楼二层  联系电话:0755-26535461  邮编:518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