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概况
教师风采
科研工作
招生入学
国际交流
教辅资源
学生事务
党的生活
深圳大学主页
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
校友会
  • 深圳大学主页
  • 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
  • 校友会
  • 自学考试
  • English
English
English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系部简介
    • 现任领导
    • 行政机构
    • 学院新闻
  • 教师风采
    • 英语系
    • 日语系
    • 大学英语部
    • 法语专业
    • 西班牙语专业
    • 德语专业
    • 行政办公室
    • 实验中心
    • 博士后和专职研究员
  • 科研工作
    • 学术委员会
    • 研究机构中心
    • 国际期刊
    • 科研活动
    • 杰出教研团队
    • 科研荟萃
  • 招生入学
    • 本科生
    • 研究生
    • 留学生
  • 国际交流
    • 联合培养项目
    • 国际交流活动
  • 教辅资源
    • 图书室
    • 外语教学实验中心
    • 语言测试与评估中心
    • 同声传译实验室
    • 听说语言室
    • 3D虚拟录播实验室
  • 学生事务
    • 教务通知
    • 学工办
    • 团委学生会
    • 本科生园地
    • 研究生园地
    • 就业与实习
    • 表格下载
  • 党的生活
    • 党的建设
    • 支部生活

导航

  • 学院概况
    • > 学院简介
    • > 系部简介
    • > 现任领导
    • > 行政机构
    • > 学院新闻
  • 教师风采
    • > 英语系
    • > 日语系
    • > 大学英语部
    • > 法语专业
    • > 西班牙语专业
    • > 德语专业
    • > 行政办公室
    • > 实验中心
    • > 博士后和专职研究员
  • 科研工作
    • > 学术委员会
    • > 研究机构中心
    • > 国际期刊
    • > 科研活动
    • > 杰出教研团队
    • > 科研荟萃
  • 招生入学
    • > 本科生
    • > 研究生
    • > 留学生
  • 国际交流
    • > 联合培养项目
    • > 国际交流活动
  • 教辅资源
    • > 图书室
    • > 外语教学实验中心
    • > 语言测试与评估中心
    • > 同声传译实验室
    • > 听说语言室
    • > 3D虚拟录播实验室
  • 学生事务
    • > 教务通知
    • > 学工办
    • > 团委学生会
    • > 本科生园地
    • > 研究生园地
    • > 就业与实习
    • > 表格下载
  • 党的生活
    • > 党的建设
    • > 支部生活

科研工作

  • 学术委员会
  • 研究机构中心
  • 国际期刊
  • 科研活动
  • 杰出教研团队
  • 科研荟萃

科研活动

  • 学术委员会
  • 研究机构中心
  • 国际期刊
  • 科研活动
  • 杰出教研团队
  • 科研荟萃
>主页 >科研工作 >科研活动 >

科研活动

Understanding China国际传播与区域国别学术研讨会在深圳成功举办
发表于:2025-11-24 14:23    作者:申杨硕

11月15日,Understanding China国际传播与区域国别学术研讨会暨2025语言与传播学术交流会在深圳大学成功召开。会议以“全球治理新格局下的区域国别精准赋能国际传播”为主题,紧扣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战略要求,旨在探索区域国别研究与外语学科深度融合、协同赋能国际传播的创新机制。百余位来自国际传播、外语教学与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深大,围绕学科交叉推动国际传播效能提升展开深入交流。

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月兴致欢迎辞

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月兴,21世纪报社副总编辑张海港出席开幕式。王月兴在欢迎致辞中表示,深圳大学创校以来,始终肩负“为特区育才、为高教改革探路”的使命,已培养超30万名扎根湾区的创新创业人才。在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领域,学校持续加强外国语学院和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建设,依托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环孟加拉湾地区研究所等平台,组建高水平团队,聚焦“一带一路”与全球南方等重点议题,以扎实研究支撑国际传播,以创新实践推动区域合作,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周敏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天津大学王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吴敏苏教授,以及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区域国别与传播研究院院长戴永红教授先后作主旨发言。

周敏教授作主旨发言

周敏教授以“区域国别学与国际传播的协同创新路径”为题作主旨报告。她从国际传播所面临的困境出发,阐释了区域国别学对国际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支撑,进而提出从“理解危机”到“文明共建”的新路径。她指出,区域国别学与国际传播二者相互赋能、共生共长。新时代的国际传播应以文明互鉴为核心理念,推动平等对话与知识共创,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王战教授作主旨发言

王战教授以“大金砖开辟全球南方新愿景”为题作主旨发言。他系统梳理了“大金砖”合作机制的发展脉络,深入阐释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与现实意义,并指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大金砖”虽面临多方面挑战,却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该机制为推动构建更加包容、和谐的国际新格局,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宏伟目标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也为全球南方国家凝聚共识、共创未来开辟了具有前瞻性与实践意义的新愿景。

吴敏苏教授作主旨发言

吴敏苏教授围绕教师在国际传播中的角色重构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她指出,推动高校教师重塑国际传播角色,是应对当前该领域诸多挑战的关键所在。为此,她提出“知识跨界”与“话语转换”两条实践路径:前者倡导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领域知识的有机整合与融会贯通;后者强调将学术成果有效转化为公共表达,系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叙事能力,助力他们在国际语境中更好地传递中国声音。

戴永红教授作主旨发言

戴永红教授在主旨发言中围绕“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赋能国际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展开论述。他指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的背景下,外语学科的创新转型已成为时代必然。国际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正是顺应这一趋势的关键举措。精准有效的国际传播与深厚扎实的区域国别知识互为支撑、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融合全球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育人体系,为培养既深刻理解世界、又善于传播沟通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下午举办的两场平行论坛中,论坛一围绕“区域国别研究赋能国际传播”展开。中国传媒大学文春英教授通过分析周边国家对“亚洲想象”的竞争性话语建构,揭示其差异化认知,为优化区域合作机制提供了“话语工具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明提出,应从机制建设、复合人才培养与新技术应用三方面推动区域国别研究与精准传播协同发展。

罗圣荣教授发言

云南大学罗圣荣教授以“从他者到共建:区域国别研究中的中国叙事转向”为题作专题报告。他指出,当前中国海外合作常面临经济依附论、文化入侵论、安全威胁论三重迷思,国际叙事需从被动回应转向主动共建。他提出议程融合、话语共创、价值升维三大引擎,结合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案例,强调要让合作方成为叙事主体。他呼吁研究者转型为叙事工程师,兼具跨文化传播力与实践力,通过深度本地化与青年化表达,让共建故事与对象国文明共鸣、贴近民生烟火气。

黄乐平副教授发言

深圳大学黄乐平副教授围绕“拉美区域国别研究与对拉国际传播”展开专题报告。他先介绍拉美地理范围与历史文化源头,对比拉美与美国在历史文化、政治制度、宗教传统上的核心差异,梳理其从殖民时期到近现代的发展脉络与经济改革历程。随后聚焦中拉关系,提及中拉“1+3+6”合作框架、中拉论坛等重要合作成果,指出当前拉美研究热点集中在政局、经济、中拉关系等领域,并建议对拉传播需立足文化共通性、精准分众,协同多方力量借助新媒体实现有效沟通。

深圳大学付乐副研究员以“海外利益保护与国际传播在地化研究”为主题,结合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实证调查作专题报告。她指出斯里兰卡作为“东方海上十字路口”的战略价值,介绍研究采用跨学科理论框架与质性、量化结合的方法,通过6年跨尺度访谈收集多元视角数据。报告从时间、空间、媒介三个维度解析港口城景观的生成与冲突,拆解西方舆论陷阱的共性机制,旨在破解相关负面议程。她提出应构建“上下互通、全域沟通”的国际传播赋能格局,以“栖居式精准传播”实现在地化沟通,助力海外利益保护。

丁丽董事长发言

云译科技有限公司丁丽董事长以“人工智能赋能区域国别研究实践”为主题展开分享。她介绍,云译科技作为专注于AI与自然语言处理的多语言解决方案供应商,自2016年成立以来,已积累40亿句对行业数据,掌握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自研核心技术。其核心产品“区域与国别研究智能信息系统”可实现全球百种语言舆情自动采集、中文跨语检索、AI智能问答,还能基于DeepResearch与RAG技术生成高可信度深度报告,已服务深圳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及军工领域。此外,系统配套数据统计、人工审校功能,为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传播提供高效、精准的技术支撑。


圆桌对话环节

随后的圆桌对话环节,深圳大学助理教授李竟成、潘雅婷、杨乐基于本校实践,探讨了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传播的能力协同路径。

参会者在平行论坛二聆听专题报告

平行论坛二以“面向Z世代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为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指出,外语专业人才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不仅应将“讲述中国”类课程系统纳入课程体系,更需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升学生的国际传播实践能力。厦门大学陈菁教授分享了“三国一外”育人体系的厦大方案,强调外语教育应超越传统“语言能力导向”模式,转向“语言+领域”“语言+思维”“语言+行动”相结合的复合型培养路径。吉林大学潘海英教授提出,应构建以跨文化共情力、技术创造力与全球表达力为核心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新体系,以适应Z世代的发展需求。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刘灿国副会长、中山大学詹成教授、澳门城市大学张浩敏教授以及21世纪报英语教育研究院彭伦主任,也分别结合各自的研究与实践,探讨了区域知识与外语学科双轮驱动下的国际传播创新策略及实施路径。

文春英教授作总结发言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文春英教授作会议总结。她指出,本次研讨会主题集中、视野宏阔。通过一天充实的研讨,与会学者进一步凝聚了“区域国别学与国际传播双向赋能”这一共识,即学术研究与传播实践应互为支撑、彼此引领,共同为构建中国对外传播新格局贡献学界的智慧与力量。

语言与传播学术交流会是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教育与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简称“语传委”)的年会。本届研讨会由中国日报社21世纪报社、语传委、“一带一路”语言教育文化组织联盟、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及深圳大学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共同举办。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教育与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秘书处设在21世纪报社。语传委致力于通过学术交流、专题研究与师资培训,促进语言教育、国际传播及区域国别学的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支持构建中国话语与叙事体系,增强国际传播效能,推动跨文化合作与人文交流,为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贡献专业力量。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电话: 0755-26535461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3688号深圳大学粤海校区汇文楼二层
邮编:518060

    版权所有©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深圳大学汇文楼行政楼二层  联系电话:0755-26535461  邮编:518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