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2025年“深湾智语·拓域励新”暑期学校在粤海校区正式开营。来自全国各地重点高校的优秀营员齐聚深圳,开启一段探索区域国别研究与外语学科交叉融合的学习旅程。同时,暑期学校也在腾讯会议上同步直播。

(学院领导、硕士点负责人、骨干教师与暑期学校营员合影)
戴永红院长首先为暑期学校致开幕辞。他对营员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戴院长详细介绍了学院“语言文化+区域国别+专业”三位一体的创新培养体系,强调该体系在培育国际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他期望通过此次活动,使同学们能够深入领略学院的创新教育理念与浓厚学术氛围,收获前沿知识与实践经验,为未来投身国际舞台筑牢根基。

(戴永红院长致开幕辞)
接着,张丹阳副院长详细介绍了学院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建设情况。她表示,学院立足大湾区,致力于培养国际复合型创新人才,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元的学科方向。学院师资队伍具备高学历、高素质、强水平的特点,科研成果丰硕,学术影响力广泛。此外,学院特色国际交流项目丰富,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视野;设有丰厚的奖助体系,大力支持学生开展科研工作,助力学生成果产出;近三年来,研究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

(张丹阳副院长介绍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建设情况)
“名师系列讲座”凭借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生动的案例剖析,让同学们深切领略到学术研究的精妙与魅力。辛广勤副教授以《数智时代:含英咀华,人文坚守》为题,强调了AI时代人文学科的重要性;戴永红教授在《国别与区域专业赋能国际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中,指出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创新外语学科是适应产业升级与时代需求的关键;李晓博副教授通过《愿不愿学:日语学习者的人生故事分析》,分享了日语学习者积极转变的案例,强调了主动学习与科研探索的重要性;黄乐平副教授在《西班牙语与拉美区域国别研究》中,介绍了西班牙语言文学的专业特色,以及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借助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发展机遇探索“外语+”人才培养之道;谢昊博士以《法语文化与人文学科》为题,生动讲解了文学的魅力,让同学们明白语言并非单纯的技能,而是连通世界、在差异中识别自我身份的桥梁;尚小奇副教授在《人工智能时代高端口译人才素质要求及培养路径》中,详细介绍了口译人才培养模式及AI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杨靖雯博士在《神经语言学和我国语言服务产业的新拓展》中,阐述了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方向与人才培养特色。

(外国语言文学辛广勤副教授发言)

(国别与区域研究戴永红教授发言)

(日语语言文学李晓博副教授发言)

(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黄乐平副教授发言)

(法语语言文学谢昊博士发言)

(翻译专硕尚小奇副教授发言)

(神经语言学联合育人交叉平台杨靖雯博士发言)
中午,营员们在听山食堂享用午餐,品尝了风味多样的荔园美食。下午,营员们参观了校园,包括学院同声传译室、神经语言学实验室和智慧教室,随后,营员们前往校史馆,通过影像资料和实物展陈,深入了解了深圳大学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
之后,各学科以分会场形式展开深度交流,专业名师与营员围绕个人学术兴趣定位、研究计划搭建和前沿文献研读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导师及在读学生结合自身研究方向深入浅出地分享经验,解答营员们的热点问题。此次交流会不仅拉近了营员与导师、在读学生的距离,更为营员们明晰了学术方向,激发了科研热情,使他们在学术探索之路上更加笃定前行。

(营员们参观校园)

(营员们参观智慧教室)

(营员们参观神经语言学实验室)

(营员们参观校史馆)

(外国语言文学分会场)

(日语语言文学分会场)

(法语语言文学分会场)

(西班牙语语言文学分会场)

(国别与区域研究分会场)

(翻译专硕分会场)
活动尾声,张丹阳副院长主持结营仪式,再次向各位优秀营员表达感谢。各硕士点负责人及骨干教师为学生颁发结营证书并合影留念。本次暑期学校通过讲座、研习及师生深度交流等多元形式,为全国优秀学子搭建了走进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对话学科前沿的立体平台。
本次暑期学校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现了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在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上的坚实实力,更搭建起院校间优秀学子交流互鉴的桥梁。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语言文化+区域国别+专业”的培养模式,为输送更多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国际复合型创新人才而不懈努力。

(辛广勤副教授、杨靖雯博士与外国语言文学营员合影)

(李晓博副教授与日语语言文学营员合影)

(黄乐平副教授与西班牙语语言文学营员合影)

(翁冰莹教授、谢昊博士与法语语言文学营员合影)

(李竟成博士与国别与区域研究营员合影)

(尚小奇副教授与翻译专硕营员合影)


(结营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