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类)
在人类历史上以德国为代表的德语国家在人文与科技领域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将这些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引入到德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日常教学活动中既是本专业的外语优势所在,也是思政育人的责任所系。现将项目实施的部分经验汇报如下:
一、德才相济:思政与专业内在关联
外语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大学生通过外语学习培养语言的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思政教育是培育人文素质的必然途径,是一切专业知识的基石与载体,外语专业的学生只有在树立牢固的家国情怀、民族情感的基础上才能高瞻远瞩,获得远远不断地专业学习动力,才能攻坚克难,终有所成。因此,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是内在关联、有机融合的,思政元素进入专业课堂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二、学以致用:外语知识的工具性
探索外语工具与思政育人有机结合的路径。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从语言知识的掌握、语言技能的运用、分析思辨能力的训练和人文素质的培育几个方面综合评价。语言运用的工具性,既是语言自身的内在属性,也是语言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德语专业的学生在品读德语经典,提升人文素养与思政水平方面有天然的优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思想起源于德国,最初的著作都是用德语写成。德语专业陈嵘老师主持的课程思政试点专业和试点团队两个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开展,让学生通过加深德语知识的学习能直接品读一些原著思想,既能提升思政理论水平,又能提高语言能力。
三、课堂联动:专业知识的系统性
德语国家在近现代的政治、经济、哲学、科技、艺术等领域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本项目选取公认的德语人文经典书籍,如《共产党宣言》、《爱因斯坦晚年集》、《叔本华的人生智慧箴言》,涉及政治、经济、科技、人生哲学等,让学生在品读经典的同时了解原汁原味的共产主义思想、伟大的科学精神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将外语学习与人文素养与灵魂塑造相结合,实践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全面性,实现全人教育。此外我们还定期制作一些德语时事专业词条表,通过社交平台向学生推送,既能让学生随时了解国内大政方针、时事热点,又能拓展学生的外语专业知识,提升运用能力。
四、思政理念育人、思政元素入教材
陈智威老师目前主持一项德语专业思政试点课程项目,同时也在主编《中学德语》G4分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他将一些好的思政育人经验做法融入到教材编写中,丰富了德语思政育人的成果,拓宽了影响面。
设计理念:思政育人的相关要求,在所学主题的篇章中找出并说明中国和德语国家文化上的某些异同点及其相关性,尤其是一些专业与文化的相关之处,并尝试分类和比较其性质;在多元文化意识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情怀、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在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尝试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生态文明建设、中华文化等角度出发,提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及相应的建议。
素材选取:《西游记》徳译本选段、《三体》徳译本选段、《共产党宣言》选段以及关于港珠澳大桥、改革开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内容的报导和文章。
课堂教学处理:
以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学习为主,在熟悉和掌握课本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在相关主题范围内进行自主探索,并以舞台剧、手抄报、电子书等的形式展现自主性学习的成果。
五、教师个人发展与学生工作有机结合
郭瀚老师目前主持两项德语专业课程思政试点课堂项目。作为19级德语班的班主任,她将思政工作与学生的思想工作有机结合。当个别学生因学业问题出现负面情绪时,郭老师都会以过来人的经历,鼓励她们积极乐观地看待学业与未来发展之间的关联,将压力转化为专业学习的动力。她借助定期班会、午餐谈心以及微信聊天等方式,引导学生多与老师、 同学以及亲友交流,将思政教育所包含的健康积极的人生观、职业观融入到学生思想工作中。除此之外,她还鼓励班上学生多参加文艺体育活动,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引导同学们寻找努力的目标方向并树立理想,为大学毕业之后步入职场提前做好准备。
为了更好地适应思政育人的教师角色,郭老师还于2021年7月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主办的“全国高校多语课程思政建设”培训并顺利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