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淳 德语专业 2018级
新生始于新生
我仍记得,在2018年的凤凰花开的时节,我走出高考考场,踏步在高中校园的石板路上,憧憬着未来的样子。从不知何时起,深圳大学就成了我向往的大学校园。那年秋天,我也履行了我对自己的约定,来到了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对我而言,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一位师兄的一番话,大意是人们总是能在人群中清楚地认出大学新生。与其说是新生们稚气未脱,不如说是他们仍旧干净整洁得像张白纸。如何在这张纸上勾勒轮廓、刻画细节以及上色,是要临摹其他人的作品还是自成一派?正如在我的深大盒子里写的那样——新生始于新生。我们的执笔者,正是我们自己。
初入德语专业,我就常常被问道:为什么会选择德语专业?毕竟现在网络发达,各种专业的“劝退”言论屡见不鲜,德语专业也不例外。放大来看,这个问题也可以是:为什么选择了外国语学院?在大学中选择一门外语作为专业来学习,是对这门语言背后的文化、某个名家或者是某个著作产生了兴趣。对我来说也是如此。在小时候,我就跟着老爸看中央台电视转播的一级方程式赛车,对当时的车王舒马赫有深刻的印象;稍微长大一点了,就津津有味地看卜劳恩画出的温馨快乐的漫画《父与子》。现在回过头来看,才发现自己与德语早就有了联系。
真正来到了外国语学院,我才知道学习德语和我的想象中有多大的区别。接受了多年英语学习的我,面对德语繁多的动词变位、阴阳中性和四格变化产生了严重的水土不服。在第一个学期,我的成绩甚至不能够用“一般”这个词来形容。后来,我的班主任、基础德语老师、也是我当时天天都能见到的杨建宇老师给我特地发了邮件,她在邮件中分析了我的不足之处,还肯定了我的长处,给我鼓励,这对于我之后在德语学习上的进步是不可或缺的。这封邮件一直被我珍藏着。这只是小小的一个例子,回顾在外国语学院的两年多的学习生活,我认识了许多老师,他们的教学方法都很受学生欢迎,对待教学的态度也很敬业,我确实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外国语学院,做报告是每个外院人的必经之路。在别人面前流畅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对之前的我来说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情。勤能补拙,一次试不好我就再试几次。靠着这样的信念,以及去年的一次演讲比赛上与很优秀的同学们的经验交流,我的表达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最欣慰的莫过于是听见老师在我的报告结束之后对我的肯定,大意是我已经能够将观点娓娓道来并且聆听起来很舒服。这让我信心大增。
正如它地处的这个年轻有活力的城市,深圳大学也有很多的机会在等待着你。就像一句古话所说:百闻不如一见。在2019年的盛夏,我在外国语学院提供的机会下参与了德国的暑期班,踏上了那片与我的本科生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土地。除了日常原汁原味的语言学习,我还游历了几座底蕴深厚的城市,比如拥有着让德国骄傲的天际线的金融中心法兰克福;比如明斯特,欧洲的三十年战争终于此;还有科隆和它高耸的令人震撼的大教堂等等。这段愉快而又丰富的旅程让我明白了,亲身的经历是一个人珍贵的隐藏财富。
除开学习生活,课余生活也可以丰富多彩。比如和大学同学约好一起在某次大测试之后一起出去放松,一起分享最近生活发生的趣事;和机缘巧合下认识的德国友人一起出游;或者参与校园里丰富多彩的活动:演讲比赛、和外国人共话中秋、在语言协会举办的活动上享受气氛等等。说到语言协会,作为外国语学院第一届的德语学生,我当仁不让成为了德语协会最初的成员。回想起来,这真的是一段奇妙的经历。德语协会从无到有,我们什么事情都需要主动努力去做,在艰难的时候我们小伙伴们还是成功举办了德语朗读比赛和德语书写大赛以及两次德语角,和他们一起共事的时光也是我这两年中最难忘的回忆。现如今德语协会已经有了起色,我也成为了新的德语协会会长,这其中有许多人我要去感谢。在课余生活中最使我享受的事情莫过于在夜晚自由自在地踱步在深大校园小道上,在耳机上播放着喜欢的德语歌曲,看路灯照出叶影斑驳,憧憬着我的未来。
我的前两个学年的学习生活以朗读比赛画上一个句号。作为对我的德语基础阶段学习的成果检验,我参加了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外教社杯”多语悦读大赛。在紧锣密鼓的练习和杨老师的辛苦帮助下,我的参赛作品在比赛中成功从各大院校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入围决赛。这也正应了杨老师在我上文提到的邮件中对尚在低谷的我说的话,她相信我的阅读和听力足够优秀,能够做到最好。
话说回来,我还不够资格可以擅自评判怎样的生活在大学中算是多姿多彩,这个问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各自的答案。以我身边的人为例,他们中有人辛勤伏案耕耘,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带来了羡煞旁人的成绩单;也有人伸展他们的枝叶,潜心攻读双学位,做学习路上的苦行僧;还有人投身比赛,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闯出一番名堂;更有人热心公益,将爱心的种子播撒人间......一言以蔽之,如果大学生活是一幅画,浪漫主义画家、古典主义画家和现代主义画家都能画出不同的作品,但这丝毫不影响这些画作被展览在同一间展厅内。所以外院的少年们,勇敢执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