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概况
教师风采
科研工作
招生入学
国际交流
教辅资源
学生事务
党的生活
深圳大学主页
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
校友会
  • 深圳大学主页
  • 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
  • 校友会
  • 自学考试
  • English
English
English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系部简介
    • 现任领导
    • 行政机构
    • 学院新闻
  • 教师风采
    • 英语系
    • 日语系
    • 大学英语部
    • 法语专业
    • 西班牙语专业
    • 德语专业
    • 行政教辅
  • 科研工作
    • 学术委员会
    • 研究机构中心
    • 国际期刊
    • 科研活动
    • 杰出教研团队
    • 科研荟萃
  • 招生入学
    • 本科生
    • 研究生
    • 留学生
  • 国际交流
    • 联合培养项目
    • 国际交流活动
  • 教辅资源
    • 图书室
    • 外语教学实验中心
    • 语言测试与评估中心
    • 同声传译实验室
    • 听说语言室
    • 3D虚拟录播实验室
  • 学生事务
    • 教务通知
    • 学工办
    • 团委学生会
    • 本科生园地
    • 研究生园地
    • 就业与实习
    • 表格下载
  • 党的生活
    • 党的建设
    • 支部生活

导航

  • 学院概况
    • > 学院简介
    • > 系部简介
    • > 现任领导
    • > 行政机构
    • > 学院新闻
  • 教师风采
    • > 英语系
    • > 日语系
    • > 大学英语部
    • > 法语专业
    • > 西班牙语专业
    • > 德语专业
    • > 行政教辅
  • 科研工作
    • > 学术委员会
    • > 研究机构中心
    • > 国际期刊
    • > 科研活动
    • > 杰出教研团队
    • > 科研荟萃
  • 招生入学
    • > 本科生
    • > 研究生
    • > 留学生
  • 国际交流
    • > 联合培养项目
    • > 国际交流活动
  • 教辅资源
    • > 图书室
    • > 外语教学实验中心
    • > 语言测试与评估中心
    • > 同声传译实验室
    • > 听说语言室
    • > 3D虚拟录播实验室
  • 学生事务
    • > 教务通知
    • > 学工办
    • > 团委学生会
    • > 本科生园地
    • > 研究生园地
    • > 就业与实习
    • > 表格下载
  • 党的生活
    • > 党的建设
    • > 支部生活

校园生活

  • 学子寄语
  • 校园风光
  • 社团活动

学子寄语

  • 学子寄语
  • 校园风光
  • 社团活动
>主页 >校园生活 >学子寄语 >

学子寄语

黄钰霖--英法双语班
发表于:2020-12-19 22:16    作者:admin

               说明: C:\Users\user\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3a31cd73ab6edbd361ad5550283e136.jpg
2015级 英法双语班 黄钰霖
仍记得自己第一次踏入深圳大学时的场景。来往的大学生们不需要刻意做些什么,就已经洋溢着这个年龄段特有的魅力;那是一种年轻人近乎本能地去向上,去发光而散发出来的自顾自的美。
 
当时刚考完高考,感受到这股美的自己居然觉得局促不安;就像是一只被困在笼子里许久的小鸟一样,突然获得了自由,于是便矛盾地既有着一颗想立马翱翔蓝天的心,却同时又有着始终犹犹豫豫的翅膀,心里想,“我真的可以像他们一样吗?”
 
如今我已经结束了我的本科生活,即将开始我在学校的研究生生活了,曾经的局促当然早已消失殆尽。这过去本科五年的校园生活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这话听起来或许有些老套但决不虚伪。我想这就是教育的作用,它并非仅靠一纸文凭而得以彰显,而是将“真善美”这个人类永恒的追求日久天长,春风化雨般地融入学生的骨子里。而在这过程中,我体会到的是宝贵的自由。
 
在林林总总关于“自由”的解释中,我最认同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所说的,“人性是没有的,因为没有上帝提供一个人的概念。人就是人。这不仅仅说他是自己认为的那样,而且也是他愿意成为的那样,是他从无到有,从不存在到存在之后愿意成为的那样。”
 
我们一直被鼓励地去“认识自己”,这固然很重要;但极少有人在此基础上,愿意再冒险地往前走一步,去“创造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勇敢地追逐自己的理想,大无畏地迎接一切挑战,不厌其烦地克服自身的不足,始终如一地保持乐观和坚强,热爱一切的温暖善良和美,然后慢慢活成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这个创造的过程,就是我目前认为的最大的自由。而这一切,大学教育和我的经历通通给了我机会和指引去实现。

 
一、学习生活
 
在上大学之前,迫于升学压力,自己不得不屈服于“唯分数论”的影响之下。在那之后,我开始深刻反思学习的本质是什么,知识的本质又是什么。我意识到这无边的学海,绝对不是一次考试或者一纸文凭就可以得以显现和概括的。真正的学习,是用人类浩瀚的知识去点亮前路,是用所学所得去更好地理解繁复的人性和世界,是用辩证的思维去重新构建自己理性的世界。
 
抱着这样一种更加开放和坚定的信念,大学五年来我严于律己,每学年的绩点一直保持年级前列,在校期间多次获得校级学习之星一等奖和二等奖、双创之星一等奖、外语奖学金,国际交流奖学金,“荔园之星”等荣誉。
 
而不仅满足于英法双语的专业课,出于对人文学科浓郁的兴趣(尤其是国际政治与文学),我还坚持选修了许多其他学院的课程并获优异成绩。大学四年来所接触的各个不同学院的老师让我受益匪浅,不仅仅是老师们专业的知识引领了我,更是在他们孜孜不倦地向学生分享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时候,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豁然贯通的痛快。这些老师,从文学,哲学,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角度,向我展现了看待世界多种多样的角度;他们鼓励了我独立思考;在这个娱乐至死,数据统治人脑的时代,我所有幸接受到的教育和启发让我保持了清醒,保持了自我。
 
而这些年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我慢慢地找到了适合自己学习的节奏和方法。效率提高上去之后,我便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自己热爱的文学。在圣经中有巴别塔,据说当时世界只有一种语言;当时人们希望合力建造一座通天的塔去到上帝身边;上帝万分恐慌,故出此一计,将那仅有的一种语言打破,由此世界上有了多种多样的语言,人们无法沟通,巴别塔便不了了之。而文学,在我看来,就是人类搭建的第二座巴别塔。哪怕是出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不同文学中无不彰显着人类和命运的共性,并共同地引领着人们一起走向“真善美”。
 
我坚信文学的力量,于是在学有余力之时,便开始在不同老师的影响和指引下慢慢进行自己的研究。攻读不同的文学作品和文献,不断思考。并于去年参加课外科研项目,在伯克利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的指导下研究了“后人类时代下的儒家思想”一课题,且最后产出论文。虽然仅是迈出的第一步,但在这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研究的能力,为日后更漫长也更严苛的学术生涯打下基础。
 
二、学术竞赛
 
学术竞赛也是我大学生活一个巨大的挑战。初进大学不到一个月,我就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口语大赛,此次大赛是新东方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联合举办,参赛者均是来自于全国各高校优秀的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考量的不仅仅是口语能力,更多的是知识广度和逻辑思辨。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最后成为了极少有大一学生能进入的全国八强,进入到北京的决赛中。由此我也开始了我的竞赛之旅。
 
大一的比赛让我见识到了许多优秀得令人目眩的同辈,这给予了我无限的动力去提高自己。大二我继续潜心治学,从课堂和书籍中不断汲取养分,同时不断地磨练自己的性情和心态。而积累也在大二下派上了用场。经过全校的选拔,通过提交论文和面试,我被学校选为代表,于2017年暑假赴日本参加了第八届国际大学生论坛。在会上就全球化视野中一带一路的构建和影响发表了keynote演讲,并在会后,被获得“最佳演讲者”的荣誉。而在那次会后,我开始意识到话语和演讲的重要性,我认为年轻人要善于发声,要敢于表达。而演讲自古希腊时代以来,便是一直被重视的能力之一。我便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
 
在2017年,我参加了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这是学术界最高规格的比赛。我有幸获得了广东省特等奖,进入到了12月份的决赛中;并在北京的决赛中过关斩将,最终获得了全国一等奖。现在回想起来,脑子里浮现的便是那一个又一个备赛的日子,无比的艰辛,但却让我收获巨丰。其一,此比赛考量的不仅仅是选手的语言能力,更是分析和思考,以及临场的应急能力。而通过大量的接触和练习,我意外地得以扩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和强化了自己的逻辑思辨能力,一直受用至今。其二,我收获了此生珍贵的友谊。诗经有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我十分珍惜这样能让我接触来自不同专业的优秀的朋友,他们能让我跳出本专业的桎梏,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说明: C:\Users\user\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03d710015cf77fe908ddb4a975b4925.jpg
 
三、公益事业
 
大学五年我多次参与志愿者活动。在大二参加了“第十九届植物学大会”的志愿者活动,并获大会颁发的“杰出志愿者”荣誉证书;大三参加“第六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话”会议,并在老师指导下担任塞尔维亚部长团的接待和陪同翻译工作;大四参加了学院举办的国际比较文学会议的志愿者服务。
 
收获最大的是我在2018年所参加的由校义工联组织的暑假支教活动“萤火虫计划”。我们一行人前往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一六中学进行支教。学校被大山坏绕着,环境十分恶劣,但孩子们却给了我们无限大的动力,到最后反而是我们获得了更多的感动。在这将近一个月的支教活动中,我们给孩子们开设了多种多样的常规课程和兴趣班,以及体育和文艺活动,并定期开展家教。这是我从未经历过的生活,这一趟中我们除了感受到孩子们的童真和来自于孩子和家长的感动之外,其实还有难过和无力。
 
但通过这一次的支教活动,我意识到对于大学生来说,“回馈社会”并非一句难以实现的套话而已。它让我明白不管善意多小,能温暖一寸天地就是值得的;它让我明白了生活中要时刻学会感恩,因为自己拥有的已是太多太多;它让我明白了人之所以为人是要实现其价值,而这价值很大一部分就是来源于奉献和给予。
 
罗素曾经说过“人应当头脑清醒,道德纯洁,身体干净”。我仔细思忖了一下自己这四年是否做到了这三点。我是否保持“头脑清醒”,有无始终明确自己的目标,有无做到不盲从?我是否保持“道德纯洁”,有无始终坚持做正确的事,有无保持善良果敢和正直?我是否保持“身体干净”,有无好好照顾自己,有无健康地生活,有无将“爱自己”当为终生的课题?
 
回首过去,欣慰自己克服了许多困难坚持了下来,所付出也有所回报。不论如何缓慢,我都在一步一步地向自己想要的未来和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靠近,我都在一点一滴地去创造一个更好的自己。这是我在大学获得的最大的自由。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电话: 0755-26535461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3688号深圳大学粤海校区汇文楼二层
邮编:518060

    版权所有©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深圳大学汇文楼行政楼二层  联系电话:0755-26535461  邮编:518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