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概况
教师风采
科研工作
招生入学
国际交流
教辅资源
学生事务
党的生活
深圳大学主页
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
校友会
  • 深圳大学主页
  • 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
  • 校友会
  • 自学考试
  • English
English
English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系部简介
    • 现任领导
    • 行政机构
    • 学院新闻
  • 教师风采
    • 英语系
    • 日语系
    • 大学英语部
    • 法语专业
    • 西班牙语专业
    • 德语专业
    • 行政办公室
    • 实验中心
    • 博士后和专职研究员
  • 科研工作
    • 学术委员会
    • 研究机构中心
    • 国际期刊
    • 科研活动
    • 杰出教研团队
    • 科研荟萃
  • 招生入学
    • 本科生
    • 研究生
    • 留学生
  • 国际交流
    • 联合培养项目
    • 国际交流活动
  • 教辅资源
    • 图书室
    • 外语教学实验中心
    • 语言测试与评估中心
    • 同声传译实验室
    • 听说语言室
    • 3D虚拟录播实验室
  • 学生事务
    • 教务通知
    • 学工办
    • 团委学生会
    • 本科生园地
    • 研究生园地
    • 就业与实习
    • 表格下载
  • 党的生活
    • 党的建设
    • 支部生活

导航

  • 学院概况
    • > 学院简介
    • > 系部简介
    • > 现任领导
    • > 行政机构
    • > 学院新闻
  • 教师风采
    • > 英语系
    • > 日语系
    • > 大学英语部
    • > 法语专业
    • > 西班牙语专业
    • > 德语专业
    • > 行政办公室
    • > 实验中心
    • > 博士后和专职研究员
  • 科研工作
    • > 学术委员会
    • > 研究机构中心
    • > 国际期刊
    • > 科研活动
    • > 杰出教研团队
    • > 科研荟萃
  • 招生入学
    • > 本科生
    • > 研究生
    • > 留学生
  • 国际交流
    • > 联合培养项目
    • > 国际交流活动
  • 教辅资源
    • > 图书室
    • > 外语教学实验中心
    • > 语言测试与评估中心
    • > 同声传译实验室
    • > 听说语言室
    • > 3D虚拟录播实验室
  • 学生事务
    • > 教务通知
    • > 学工办
    • > 团委学生会
    • > 本科生园地
    • > 研究生园地
    • > 就业与实习
    • > 表格下载
  • 党的生活
    • > 党的建设
    • > 支部生活

科研工作

  • 学术委员会
  • 研究机构中心
  • 国际期刊
  • 科研活动
  • 杰出教研团队
  • 科研荟萃

科研荟萃

  • 学术委员会
  • 研究机构中心
  • 国际期刊
  • 科研活动
  • 杰出教研团队
  • 科研荟萃
>主页 >科研工作 >科研荟萃 >

科研荟萃

科研荟萃| 技术赋能二语习得写作背景下学生生成式人工智能素养探究
发表于:2025-09-29 14:28    作者:温蓝玉

编者按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秉承“语通中外,言达世界”的院训,践行“铸中国发展之魂,育涉外核心之才”教育使命,立足湾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借新时代外语学科创新转型之势,以新文科建设为指引,夯外国语言文学之基石,扩交叉学科之视野,拓外语赋能之潜力,以“外语+区域国别”“外语+国际传播”“外语+国际组织”“外语+国际经贸”“外语+……”等为抓手,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差异化”发展路径,培养以“外语赋能”为特色的国际复合型人才,积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本着“教研并重、科研强院”的理念,着力打造学科品牌,促进内涵式发展,我们特此推出“科研荟萃”专栏,宣介学院资深教授和青年才俊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和重要科研学术活动,以期打造一个既“语通中外、读懂世界”又“启迪智慧、温润心灵”的学术空间站,从而促进科研学术的引领指导和交流融通,树立深大外院坚实的科研品牌。


作者简介

        张丹阳,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剑桥大学教育学博士,伦敦大学学院应用语言学、教育技术双硕士。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外语信息化专项1项(重点项目,优秀结项),广东省教育厅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1项,深圳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1项(重点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项目1项,校级项目若干,主编教材1部。曾在权威SSCI和CSSCI期刊中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现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智能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环太平洋地区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协会理事、国际期刊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Language Education副主编及多家SSCI期刊审稿专家。曾担任剑桥中国教育论坛学术顾问、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分论坛副主席。曾被授予“深大青年先锋奖章” “深圳大学新锐研究生导师” “深圳大学优秀本科教师” “深圳大学优秀实习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曾荣获“英国教育研究协会年会最佳教育技术论文”、“深圳大学优秀教研成果奖”等奖项。以主要参与人身份荣获“2024年深圳市第五届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特等奖”、“2023年深圳市盐田区首届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特等奖”。主要研究领域:外语教育技术、国际传播、二语习得、教师发展。

        温蓝玉,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2024级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曾获2025 ICFULL&GLoCALL Best Paper Presentation Award、第26届“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全国一等奖(全国八强)等多项奖项,曾担任2024广东国际演讲与辩论锦标赛等多场赛事的独立裁判,现负责校级项目1项,目前的研究方向为技术辅助语言学习、二语习得。

近日,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张丹阳博士与2024级研究生温蓝玉同学(通讯作者)与澳门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吴骏杰博士合作,在SSCI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发表了题为“Structured or Semi-Structured? The Use of Reflection Journals in Postgraduates’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iteracy Development in an L2 Academic Writing Context”的高水平学术论文。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教育的今天,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工具正迅速成为学生进行学术写作的“新伙伴”。然而,这把“双刃剑”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学术诚信、数据隐私、输出内容可靠性等前所未有的伦理与实践挑战。因此,仅仅教会学生使用工具已远远不够,培养其批判性使用GenAI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素养(GenAI literacy)”已成为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本研究由此切入,探索一种经典教学工具——反思日志(Reflection journals)在研究生二语学术写作场景中如何帮助学生构建并发展这种关键素养。文章特别对比了结构化反思日志(Structured reflection journal)与半结构化反思日志(Semi-structured reflection Journal),旨在为教育者设计更有效的GenAI融合教学策略提供实证依据。


1.期刊简介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由Wiley-Blackwell出版社出版,被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Scopus 等重要数据库收录,根据最新的2025年《期刊引证报告》(JCR),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在 Educat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教育学与教育研究)学科类别中位于一区(Q1),是一本国际公认的高水平学术期刊。


2.科研简介

该研究构建了一个坚实而创新的理论框架。研究者融合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与Digital Promise两大权威机构的AI素养模型,提出了一个包含四个维度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素养框架:工具操作能力、使用伦理与安全、输出批判性评估、应用自主与反思(图1)。

图1 :学生二语写作生成式人工智能素养模型

        基于此,研究团队邀请了39名来自不同语种专业的研究生参与了一项为期八周的实验。课程开始前,研究团队采用问卷对参与者的GenAI素养进行评估,并依据得分将其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层级。每个素养层级中的参与者被随机分配至结构化反思日志组或半结构化反思日志组。在后续八周的干预中,所有参与者需完成四项GenAI辅助的学术写作任务,并在每次任务后根据所在组别撰写相应类型的反思日志(图2)。该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既通过前后问卷测验量化分析素养提升效果,又借助主题分析法对超过11万字的反思文本进行深度挖掘,以揭示两种日志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认知与行为。

图2 :研究流程图


3. 主要研究成果

研究数据揭示出颇具启发性的结果:为了科学评估反思日志对研究生GenAI素养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双因素混合方差分析(two-way mixed MANOVA)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时间主效应显著(Pillai’s Trace = 0.305, p < .001),表明无论使用结构化还是半结构化反思日志,经过八周干预后,学生的整体GenAI素养及其三个分维度(操作能力、伦理与安全、批判性评估)均呈现极其显著的提升。然而,组别主效应(p = .084)及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p = .513)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两种反思日志形式在最终素养得分及提升幅度上并未产生统计学差异。

这一量化结果证明反思日志本身是卓有成效的教学干预手段,而后续质性分析则进一步揭示了两种日志背后不同的思维促进路径:结构化反思日志组的学生在引导性问题的驱动下,展现出了更系统、更深度的思考。他们更主动地探查工具的隐私设置、更详尽地评估GenAI输出内容的逻辑与语言质量、并制定了更具体的策略来避免学术不端。而半结构反思日志组虽能自由抒发所感所想,但在伦理探究和系统性评估方面则较为薄弱。这揭示出结构化设计在引导高阶批判性思维方面的独特优势。


4. 结语

该研究证实,将反思日志融入GenAI辅助写作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它能显著促进学生GenAI素养的发展。尽管两种日志在量化结果上效果相当,但质性分析揭示了结构化反思日志在培养学生伦理意识、批判性评估能力和策略性思维方面更具潜力。对教育者而言,这意味着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灵活选择:若希望学生系统掌握在GenAI辅助二语写作中的“规则与底线”,结构化反思日志是更优选择;若旨在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探索和表达,半结构化反思日志则更为合适。未来的研究可尝试将两者结合使用,并开展长期追踪研究。最终,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成为GenAI工具的熟练操作者,更是能对其保持清醒审视的、负责任的“智者”。

本研究的成功发表,不仅彰显了外国语学院在外语教育技术与人工智能融合前沿领域的科研实力与创新活力,也为二语写作教学界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实证依据。它深刻启示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外语教育的核心不再是简单的技能传授,而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负责任使用技术的高阶素养。未来,我院将继续深化相关领域研究,致力于构建更具前瞻性与实效性的智慧外语教学范式,推动外语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为新时代外语学科的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原文地址】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电话: 0755-26535461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3688号深圳大学粤海校区汇文楼二层
邮编:518060

    版权所有©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深圳大学汇文楼行政楼二层  联系电话:0755-26535461  邮编:518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