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概况
教师风采
科研工作
招生入学
国际交流
教辅资源
学生事务
党的生活
深圳大学主页
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
校友会
  • 深圳大学主页
  • 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
  • 校友会
  • 自学考试
  • English
English
English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系部简介
    • 现任领导
    • 行政机构
    • 学院新闻
  • 教师风采
    • 英语系
    • 日语系
    • 大学英语部
    • 法语专业
    • 西班牙语专业
    • 德语专业
    • 行政办公室
    • 实验中心
    • 博士后和专职研究员
  • 科研工作
    • 学术委员会
    • 研究机构中心
    • 国际期刊
    • 科研活动
    • 杰出教研团队
    • 科研荟萃
  • 招生入学
    • 本科生
    • 研究生
    • 留学生
  • 国际交流
    • 联合培养项目
    • 国际交流活动
  • 教辅资源
    • 图书室
    • 外语教学实验中心
    • 语言测试与评估中心
    • 同声传译实验室
    • 听说语言室
    • 3D虚拟录播实验室
  • 学生事务
    • 教务通知
    • 学工办
    • 团委学生会
    • 本科生园地
    • 研究生园地
    • 就业与实习
    • 表格下载
  • 党的生活
    • 党的建设
    • 支部生活

导航

  • 学院概况
    • > 学院简介
    • > 系部简介
    • > 现任领导
    • > 行政机构
    • > 学院新闻
  • 教师风采
    • > 英语系
    • > 日语系
    • > 大学英语部
    • > 法语专业
    • > 西班牙语专业
    • > 德语专业
    • > 行政办公室
    • > 实验中心
    • > 博士后和专职研究员
  • 科研工作
    • > 学术委员会
    • > 研究机构中心
    • > 国际期刊
    • > 科研活动
    • > 杰出教研团队
    • > 科研荟萃
  • 招生入学
    • > 本科生
    • > 研究生
    • > 留学生
  • 国际交流
    • > 联合培养项目
    • > 国际交流活动
  • 教辅资源
    • > 图书室
    • > 外语教学实验中心
    • > 语言测试与评估中心
    • > 同声传译实验室
    • > 听说语言室
    • > 3D虚拟录播实验室
  • 学生事务
    • > 教务通知
    • > 学工办
    • > 团委学生会
    • > 本科生园地
    • > 研究生园地
    • > 就业与实习
    • > 表格下载
  • 党的生活
    • > 党的建设
    • > 支部生活

科研工作

  • 学术委员会
  • 研究机构中心
  • 国际期刊
  • 科研活动
  • 杰出教研团队
  • 科研荟萃

科研荟萃

  • 学术委员会
  • 研究机构中心
  • 国际期刊
  • 科研活动
  • 杰出教研团队
  • 科研荟萃
>主页 >科研工作 >科研荟萃 >

科研荟萃

讲座回顾|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与《东方故事集》
发表于:2025-11-17 16:13    作者:陈鑫思

2025年10月16日下午,“20世纪以降法国文学中的记忆诗学研究”课题组系列讲座在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汇文楼H2-202举行。段映虹教授应邀作题为“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与《东方故事集》”的学术讲座。本次活动由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翁冰莹教授主持。讲座吸引了外国语学院和人文学院众多师生参加,现场交流互动频繁,学术氛围浓厚。

段映虹,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北京大学法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学术兴趣为尤瑟纳尔研究,17世纪法国文学,中法文化关系。译著有《文艺杂谈》、《论埃及神学与哲学》、《苦炼》、《东方故事集》等。主持编辑出版《法兰西思想文化丛书》(三联书店出版)。获法国政府颁发“学术棕榈”骑士勋章。

讲座伊始,段映虹简要回顾了玛格丽特·尤瑟纳尔(Marguerite Yourcenar)的生平与创作。尤瑟纳尔1903年出生于比利时,1987年在美国去世。尤瑟纳尔一生未上过正规学校,但通过家庭教师和广泛阅读获得了良好教育。此外,她在世界各地的游历也在创作中留下烙印。尤瑟纳尔作为法兰西学院三百五十年历史上的首位女性院士,其文学成就跨越多个领域,包括小说、随笔、诗歌、戏剧及翻译。1980年,她的作品入选法国的“七星文库”,标志着其生前即获得经典作家的地位。

随后,段映虹教授详细地介绍了《东方故事集》。这部短篇小说集于1938年出版,当时欧洲正处于两战之间的思想动荡时期。一战结束之际,保罗·瓦莱里发表《精神的危机》一文,提出了欧洲文明可能面临消亡的警告,他强调欧洲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角色及其面临的威胁,呼吁警惕文明萎缩的风险。1930年代欧洲社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面对自身的文化危机,在思考如何从其他文明中寻找精神资源。段映虹提到了多位欧洲知识分子,如对印度文化感兴趣的罗曼·罗兰、见证中国革命的马尔罗等,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为欧洲文明探寻出路。尤瑟纳尔置身于这股反思欧洲文明的潮流之中,于1929年发表文章《欧洲的诊断》,指出欧洲社会已病入膏肓,表达了对文化危机的深刻忧虑与探索。尤瑟纳尔自年轻时就对印度、日本、中国等东方文化怀有极大的兴趣,同时,她在1930年代的个人经历也对其创作《东方故事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些年里希腊是她的生活重心,但她眼中的希腊并不只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而是充满生活气息,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学传统。

其次,段映虹介绍了《东方故事集》里的具体篇目:《王浮得救记》《马尔科的微笑》《燕子圣母堂》等。这些作品篇幅短小,尤瑟纳尔在创作时融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语言绚丽优美。段映虹提到,尤瑟纳尔认为的东方比通常人们所理解的东方概念的范围要大得多,包括从希腊、巴尔干至印度、中国、日本的地理跨度。段映虹还提到《东方故事集》从1938年初版到1978年定本的演变,特别是末尾新增的《科内琉斯·伯格的悲哀》一篇,故事背景是十七世纪的荷兰。这样的安排是尤瑟纳尔希望这篇关于一位荷兰画家的作品能与《东方故事集》里的第一篇《王浮得救记》里的中国画家相互映照,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最后,段映虹对《东方故事集》中的几个具体篇章进行了文本细读。通过分析《王浮得救记》中的画面构图、线条运用以及对《论语》场景的借鉴,展现了尤瑟纳尔如何将中国文化的元素自然地融入其创作,达到艺术上的“盐溶于水”般的效果,体现了作家对异域文明深刻而细腻的吸收与转化。通过分析《源氏公子最后的爱情》,我们可以看到尤瑟纳尔对于日本物哀美学的运用:春夏秋冬的季节轮替隐喻着人物的命运进程。通过分析《迷恋涅瑞伊德斯的男子》,我们可以体会到作品中对希腊文化的巧妙融入,人物形象、活动环境的描写展现了希腊的文化遗产、自然风光以及希腊人的精神面貌。

互动环节中,师生们围绕“比较文学的创新研究”“跨文化对话”“文本细读与研究兴趣培养”等问题向段映虹请教,展开了深入交流。


讲座的最后,翁冰莹总结指出,本次讲座清晰地梳理了尤瑟纳尔的个人生平及其东方书写,为师生们理解现代文学和社会思潮的互动提供了一个范例,不仅带我们走进了尤瑟纳尔的文学世界,更启发我们思考在多元文化的今天,如何以更开放、更平等的视角去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融。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提供了文学研究的新视角,培养了跨文化的视野,激发了同学们对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领域的浓厚兴趣。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电话: 0755-26535461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3688号深圳大学粤海校区汇文楼二层
邮编:518060

    版权所有©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深圳大学汇文楼行政楼二层  联系电话:0755-26535461  邮编:518060